一
游城隍是陜西戶縣渭河以南王守、三過、留南、北馬營、渭曲坊、余姚、祁村、北宋、兆倫、龍臺坊、真守、小王店、富村、康村、卓村、梧村、什王、定舟、元村等19個村子的重大民俗活動,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了。
“城隍”二字最早見于《易經》:“城復于隍?!背鞘浅擎偅蚴菧蠅q。最早的城隍即《禮記》天子八臘中的水庸(溝渠)神,其職責是守護城市。隨著歷史的發展,城隍也分化成眾多的區域性小神,位置也從溝渠挪到了冥界的入口處,成為地界冥府里屬于閻羅王和土地之間的神祗。后來鄉人把城隍演變成一個人,安上姓名。不同地域的城隍各有所指。戶縣的城隍是為劉邦殉難的紀信。
戶縣人說紀信是本縣人,因而受到鄉民們尊敬。于是家鄉人以紀信為榮,稱其為“爺”,每年春節后為其舉行祭祀,主持祭祀者每年輪換一個村子。
今年農歷正月十二,是定舟村接城隍的日子。這天清晨4時,全村人就起床準備:洗漱、著衣、化妝、綁社火、點燃香爐……7時許,全村人集中在關帝廟前,舉行出發儀式。文武官、禮賓排列在神爐前,在音樂的伴奏下,祭奠、上香、獻酒、敬果、祈禱。
上午8時許,出發儀式之后,接城隍的隊伍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報馬兒在前開道。
開道者的身后是游城隍的隊伍。村旗、儀仗隊、彩車、社火、鑼鼓以及竹馬、錢桿、秧歌、扇子舞、傘舞等各式各樣的表演方隊,再往后是迎神隊、樂隊及給城隍夫婦乘坐的轎子、文武官和禮賓乘坐的車馬等。
迎神的隊伍從定舟村出發,向元村逼近。上一年,元村人通過上述的形式將城隍從渭曲坊接到他們村供奉。
二
而元村,卻是另外一幅情景。全村老少簇擁在村口,恭迎定舟村迎接城隍的大隊人馬的到來。隊伍經過的街巷是雙方提前商量好的,家家戶戶的門前擺著煙酒、水果、糕點、茶水……供迎神隊伍的食用。
小學操場搭建的交接城隍儀式的舞臺上,坐著元村的文武官、禮賓、樂鼓手以及主祭、秘書長、神婆等,舞臺中央供奉著城隍夫婦的塑像,他們的腳下,是兩位判官和祭桌。舞臺下,是等待觀看交接儀式的元村村民。他們將目睹城隍從自己村中消失的過程。
正午1時,定舟村迎神的四匹報馬進了小學操場。霎時,鞭炮齊鳴,群情激奮。沿途數萬人等待觀看,不到五華里的路程,迎神隊走了4個多小時。
操場上簇擁著數萬人,預先設定好的表演無法進行。旗幟、馬匹、牌匾混雜在觀眾之中。等到定舟村的禮賓隊伍到達舞臺下時,已是下午2時了。
十九堡城隍總會會長陳景義莊嚴宣布交接儀式開始。
元村共建和諧民樂總會會長致歡迎詞后,鳴炮三聲,擂鼓三通,鳴金三通,尊神就位,神婆為城隍夫婦洗浴,燒香焚錢,文武官、禮賓祭奠,向城隍夫婦鞠躬,跪拜,獻酒敬果,誦讀祭文、祝文,然后由元村向定舟村移交建冊。之后,定舟村人舉行恭迎儀式。程序內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恭迎的程序復雜、冗長,雙方的祭文和致詞文字有別。祭文在雙方的秘書長宣讀后在城隍的供桌前焚毀。
交接儀式結束,城隍夫婦起駕,城隍的文書和隨身物品及城隍夫婦塑像被抬下舞臺,霎時萬民歡騰。
游城隍的活動是民間的一種文化模式。祈求平安,渴望吉祥,希冀豐收,等等。鄉民們不習慣在肅靜的氣氛中咀嚼儒、釋、道中艱澀的詞句,而是沉湎于一種既歡快而又簡潔的祭祀程序中。
三
擁有了城隍爺的隊伍離開元村向定舟村出發了。
報馬之后,旌旗飄揚,鼓樂喧天。供有城隍夫婦牌位的亭子翩然而行,城隍夫婦的轎子被簇擁著前行,文武祭官冠冕堂皇,威風八面,或捧文卷,或端印璽,或拿簽簿,或抱簽筒。末尾是載著城隍夫婦生活用具(如被褥、碗筷、臉盆、尿罐等)的車輛。
渭河平原的南岸,此刻村村空巷,萬民塞道。他們在爭相觀看城隍的巡游。
報馬和儀仗隊進了定舟村。城隍爺接回來了,定舟村沉浸在躁動和歡騰之中。這一年,他們要和城隍爺同呼吸、共命運了。城隍爺將保佑他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