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出自《詩經》,在《論語》中被子貢所引用。子貢復姓端木單名賜,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善于經商之道,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可見,端木這個姓,在中華文明中出現的是比較早的。
端木姓源流單純,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記》載:黃帝生二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之后,其世系曾失去記錄。至20余世有鬻熊,仕于周,為文王、武王之師。據《端木氏家譜》《祖德性譜》載: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端木賜之前,先世多單傳,且聚居地不詳。唯子貢有據可考,葬于今浚縣。其后有系統族譜,繁衍、遷徙昭然有序。因此可以認為,端木氏源遠流長,但尋根在河南浚縣。
二、出自回族中端木姓。端木原為中國古老的姓氏,后也融入了回民族之中。端木,早期見于回民族的有清代的書法家端木埰、書畫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這一回族復姓,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東南沿海地區。
端木氏祖上多單傳,人口繁衍較慢,至今仍為小姓。據估計,總人口不過5萬。但其源遠流長,祖述圣學,書香門第,歷代英才輩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影響卻不容忽視。歷代名人如星在天,熠熠生輝。
子貢,端木賜的智慧,可在《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中領略一二。孔子喻以“瑚璉之器”。(見《論語#8226;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瑚也。”)。《史記》稱:“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善于洞察時勢、利口巧辭的能力,可見一斑。子貢又善于經商,“意測屢中”,家累萬金,富可敵國,結駟連騎,聘享諸侯,與國君分庭抗禮。子貢還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傳播者和維護者。孔子死后,眾弟子皆守墓3年而去,獨有子貢守墓6載。后人為了紀念他這種尊師的精神,便在孔子墓西側的子貢守墓處建了3間西屋,立碑題“子貢廬墓處”。其郡望也于漢代時設立,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晉為魯郡。北齊為任城郡。隋又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
子貢之孫端木叔,繼承了祖業。但他不理家業,只是憑自己的性子放縱自己。凡他所喜歡的,耳朵想聽的,眼睛想看的,嘴所想吃的,縱使這些東西遠在異域海外,他亦一定要把它弄來,容易的就像是自家庭院中就有的一樣。他外出游玩,雖然高山大河阻隔,大路小徑漫長,只要他想到就一定要到,就像人們在咫尺之間散步一樣。
于是,各色各樣來他家做客的人每天都數以百計,廚灶煙火不斷,舞樂日以繼夜。供養來客、家人之余,他把財物散發給宗族。到端木叔知天命之時,他自感體衰身弱,便拋開所有家事,把家中所有車馬服飾、珍寶庫藏全部施舍出去。一年后,家中的東西全部分光,沒為子孫留下一點財產。結果,等他病重時,家中連請醫生抓藥的錢都沒有,到他死時家中更連裝殮費用也沒法籌措。魏國名士段干生譽之為“達人也”。
如果說子貢是文士的代表,端木家族武將的代表當推端木泰了。他是元末武舉,明初入軍,由守府升副將。后官鎮殿將軍。建文四年(1402年)守濟南御燕王兵敗,隱匿姓名沒于天雄。元末為小吏,明初為徽州經歷,后遷刑部尚書。執法公允,政聲遠聞。其長子孝文,初官翰林院待詔,后奉旨出使朝鮮,以清廉著稱。次子孝思,初為史官,通史善文,尤工書法。繼孝文出使朝鮮,效法其兄之清廉。朝鮮為其弟兄立雙清館。
到了近代,端木家族香火依舊。民國端木璜生,字漁濱,安徽當涂人,清末任南洋第九鎮管帶、統帶。辛亥起義以光復鎮江功升任第一軍參謀長兼第一旅旅長,補授陸軍少將。討袁失敗亡命海上,后任廣東大元帥府參議及建國第一軍參謀長兼第二師師長。其子端木愷,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士,東吳大學法學士,紐約大學法學博士。歷任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民政廳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秘書長等職。隨蔣遷臺后,從事律師業務。1969年起任東吳大學校長達14年,多有建樹,為我國法學權威之一。
近代國畫大師端木夢錫(1900.11~2000.8)生于河南南樂,1932年畢業于北京私立美術學院。歷任成都南虹藝專、武漢第十五中學美術教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武漢分校教授,江漢大學名譽教授。作品有《紅梅》《蜀葵》《唐梅吐艷》等。他曾師承丹青高手,與傅抱石、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交誼甚篤。端木夢錫擅長花鳥畫,尤以梅花、棕櫚、蜀葵、墨竹著稱。他繼承了宋、元以來國畫的優良傳統,并獨辟新境,自成風格。作品以花鳥詠志,借景物言情,構圖嚴謹,蒼潤樸實,清新秀逸,富有生機。
端木氏源起至今已近3000年歷史,從子貢算起也已2500多年。2000多年來,由于戰亂、災禍、就業、婚嫁等原因,端木氏在繁衍中不斷播遷、演變。秦代,子貢九代孫端木肇為避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去端姓木,隱居于魯。西漢初木肇之子木庚又復姓端木,遷歸原籍。
東晉時,子貢26代孫端木中,見祖墳荒蕪,率族人封墓筑垣,栽樹立碑,碑題“周端木子貢之墓”,并重修家譜。這是端木氏宗族活動的最早記載。明初,子貢59代孫端木歆之次子端木皆遷居山東鄆城。明成祖時,該支獲罪當朝,為避難,曾改姓林達200多年,播遷在今山東省聊城、鄄城、河南省南樂等地。由此可見,當代的林姓與端木姓有著或多或少的淵源。此外,日寇占領中國時,部分地區被強迫日化,于是很多林姓改成了姓“端木”,端木即為雙“木”之林姓。現在臺灣很多端木姓氏,其原姓就是林。(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