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龍,1977年生于河北省滄州市,河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并獲獎,如2006年,《西樓尋夢》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2008年,《曉風》獲2008年中國畫展優(yōu)秀獎;《橫湖之晨》入選全國第七屆工筆畫大展;2009年,《大野無聲》入選2009中國畫展。
張龍沒有上過美術院校,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滄州繪畫界的佼佼者,豈止是在滄州,這也使他免于受到不正確的學校教育的誤導,成為他的優(yōu)勢。他具有良好的美術天賦,加上他的勤奮努力,使他在小小年紀就獲得cctv首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大獎賽銀獎,入選2006年全國工筆畫大展。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基于以下的因素:一是有一個好的老師的指導。譚玉洲是滄州成績大口碑好的畫家,這些年,張龍一直跟隨譚玉洲學畫畫,在藝術道路的探索和做人上都受到了譚玉洲的影響,他的成就來自勤奮和刻苦,也來自老師營造的一個學術氣氛,這使他成為譚玉洲的若干學生中有成就的之一。二是張龍畫畫時注意理論的指導,他是一個對理論感興趣的畫者,對理論津津樂道,在滄州這樣一個理論思維氣氛相對薄弱的城市,張龍的這種精神是難得的。他在思辨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心,建立了畫家的優(yōu)勢。使自己成為有思想追求和哲學意識的藝者,而不是一個傻傻的只顧埋頭走路的畫匠。三是張龍這些年一直注意到自然中寫生,從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獲取真實感受。避免了抄襲別人的畫法,形成自己的特點。文人畫是中國繪畫的逆流和末流,雖然有人以新文人畫的概念為其招魂,但它是徒勞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精神遠離時代環(huán)境的,是缺乏語境支持的,意識和思維是過時的。張龍從自然中找感受,就在并沒有走彎路的情況下一下子對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本,一下子掘到了藝術的黃金。四是他的繪畫有了初步的面孔,他喜歡畫大而繁茂的枝葉,處理復雜的畫面,把畫面經營的滿滿的而又讓人感受不到滿,而是一種生機盎然朝氣蓬勃的氣息。這就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這些年吳冠中、何水發(fā)、郭怡孮的繪畫聲名遠揚,就是來自于這種意識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這種精神就是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精神,是一種肯定生命價值的理念,以其和抒發(fā)文人雅興或表達壯懷激烈英雄豪氣的作品一比較,哪一個更接近當代人的心靈一目了然。藝術價值自然顯現(xiàn)。五是張龍的畫還有一種蘊籍的美,雖然有陽光熱烈的美,但并不張揚,在著色上是平和的,絢爛并不張揚,恰到好處。再用線上,是自然靈動的,有力量但并不生硬,不存在過猶不及。這說明了張龍具有聰穎的悟性和良好的藝術控制力。張龍還年輕,憑他這股勁,以后,他注定還會不斷進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