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龍縣城的東崗新村,和大城市的棚戶區有些類似。在這縣城的邊緣地帶,卻隱居著一位民間剪紙藝術家,她就是60來年一把剪刀剪遍農村大部分常見蟲類的張鳳林老人。
知道張鳳林老人,是今年9月10日通過縣城的另一位民間藝人介紹的,由于兩位已多年未曾見面,提供的只是大概地址。我和同事隨即驅車趕往東崗新村尋找。幾經周折未果時,我的同事發現一條小巷的西面有幾個老太太正打閑牌。本著試試看的想法,我們向老太太們打聽。巧!張鳳林就住在附近。按她們指示的房子走了過去,正好有個老人從那房子后門出來啦,一問,竟是張鳳林。
一見到張鳳林,老人調侃地說:“我這家好找,看這左右,最破的就是咱家”。繞了一下,我和同事從南門進到老人屋。原來,張鳳林剛出來的是鄰居家,她家的房只有南門。
老人家確實很寒酸,別人家盡管住平房,但也是三間五間的,可張鳳林和老伴卻擠住在一間半房里,也就20多平方米的地方。屋里擺設也很簡單,唯一值錢的就是一臺舊彩電和掛在墻上醒目的石英鐘,剩下的是木板和柜子搭起的長條凳。
和張鳳林談起剪紙的事,今年已73歲的老人很謙虛,說都是瞎玩的,老伴黃善述卻指給我們看墻上那個石英鐘,說這就是她1987年參加河北省首屆民間技藝大獎賽獲二等獎得的,還給了20塊錢。真不少,這個數字相當于當時干部一個月的工資。張鳳林則幽默地說,要不是有個老太太比她歲數大,那年的一等獎是她的。
張鳳林的剪紙是純正的民間手藝,別人剪紙或許還要借助刻刀,老人的剪紙卻是全憑剪刀一把。說起這剪紙,老人講:那是十幾歲的時候,母親每到過年都要剪一些窗花,她就跟著學繡花。繡花當地叫扎花,所剪的窗花大多是些龍鳳什么的,貼在窗戶上,圖個吉利,當地有這個習俗,不只是春節,只要是喜慶日子,都會有人家貼上不同祝福的窗花。張鳳林小時候就這樣跟著母親學,為了剪窗花,老人還曾偷偷地把哥哥的書剪了,為此挨了父親一頓說。那時家窮,5分錢一張的窗花紙,張鳳林剪出來卻很少有剩料,總能貼得窗戶滿滿的。
結婚后,張鳳林便從燕河營農村搬到了縣城。每當過年,張鳳林家的窗花總能吸引左鄰右舍觀看,別人家即便花錢買的也沒有老人剪得好,于是鄰居們總是央求張鳳林給剪些。善良的張鳳林為了給鄰居們剪窗花,常常把自家的放在最后剪。當然這都還是剪些龍鳳呈祥的吉利畫,而老人真正令人稱道的剪紙藝術卻是昆蟲和花鳥。
說到剪小蟲子,老人隨手拿來一張小藥瓶的說明書剪,同事說太小了不好剪,張鳳林則說“一樣兒”。不到一分鐘,一只小蝴蝶就出來了,看著惟妙惟肖的蝴蝶,我和同事真正嘆服了。為了練就這份手藝,在張鳳林和老伴結婚后,每當下地干活兒,她總愛帶一個小袋子,遇到什么小蟲子,就逮住,等回到家,再仔細觀察,翅膀是什么樣的,有幾條腿,照著小蟲子的樣子剪出來竟都挺像,看著還會動。
鳳林老人沒有學剪紙藝術的書,完全憑著心靈手巧,為了逮住更多的小蟲子,一到夏天,張鳳林就和老伴上房乘涼,用電燈泡吸引小蟲子,逮一個,就裝進袋子。由于老伴當年在文化館工作,張鳳林的剪紙作品很多存放在當時文化館,用于當地展覽。據講,光她的剪紙作品就得有近千張。也正是在當地文化館的推薦下,張鳳林的剪紙作品被推薦到了河北省首屆民間技藝大獎賽上,竟一下得到專家認可,從此,張鳳林的剪紙名氣不脛而走。
出名后的張鳳林仍然保持著善良,一些外地人說是給她出書,拿著她的剪紙作品就走,等后來再也沒有了音訊,才知道被騙了。老人講,都是精美的作品。盡管被人騙去了很多,但村里人要是要,老人都是無償奉送,還樂此不彼。
如果說,張鳳林的剪紙作品與實物像是一大特點外,那稱不上水平,老人最高超技法的就是剪動物身上的毛發,精細之處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微到不到一毫米,老人的手也能剪出來,而且不斷。老人講,這需要手上掌握的好,勁兒大則斷了,勁兒小剪不成形。張鳳林的剪紙藝術另一大特點就是凡是農村常見的小蟲子,她都能剪出來。如今,在老人家里就能看到裝了滿滿一大箱子的各種小蟲子剪紙,盡管過去40多年了,仍然保存著。除此之外,就是12生肖剪紙作品,老人則是分類保存。
寒酸的房舍環境更彰顯了老人剪紙境界的高妙。這里,是老兩口頤養天年的歡樂園,也見證了一位民間剪紙藝術家的成長經歷,更有著老兩口相濡以沫的美好回憶。盡管因為年數大了,眼睛不太好使,但老人現在仍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還經常上街展示給過往的群眾。(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