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永軍,1977年生,河北滄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筆花鳥畫作品多次入展全國大型展覽并獲獎,如2006年,《暖陽》獲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優秀獎;2006年,《故園秋聲》獲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2007年,《暮秋》獲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2008年,《新雨迎秋魚滿塘》,入展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野趣》入展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中心“回顧印象”中國畫學術展。
馬永軍的花鳥畫作品不是淺層次的肖似,而是表現大自然的生命律動,表達了情感精神及其所感所悟,具有當代藝術闊大、明朗、豐富與豪邁的品質。
他所創造出的花鳥畫的體格和畫風,創造出的新的花鳥畫程式,是對傳統花鳥畫的顛覆。馬永軍的花鳥畫,在圖式、意境、色彩運用、筆墨語言上,都顯示出現代花鳥畫新的審美特色。
一、高度繁密的圖式
畫家對一花一木、一禽一鳥的安排可謂苦心經營,所有的形象都被高度放大,并被安排得無比繁復,并列或者重疊,甚至交織成一片,把畫面充斥得幾乎膨脹。這種高度繁密的圖式,緣于作者獨特的取景方式。畫家一反傳統花鳥那種“特寫式”的空間樣式,以一種大膽的“截取法”來描繪形象,將植物剪頭去尾、不分主次地移入畫面,并任由他們摩挲、碰撞、穿插、擴張,造成一種不可遏制的視覺延展力。這樣的構圖自然形成了畫家野、亂、滿、厚的風格。所謂“野”就是那些繁密厚重的自然植物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極富生命力的自然原始野性;所謂“亂”則表現了大自然的繁雜、豐茂和自然物象結構綜合之美;所謂“滿”,就是基于那種遮天蔽日、無天無地的自然景觀而形成的構圖特征;而“厚”則是突破傳統花鳥畫那種簡潔薄弱的層次,追求畫面整體的豐富多彩。
二、生命本原精神
馬永軍的畫帶給人的是撲面而來的山野自然之風。可以說,畫家的審美觀已經從古人再現花鳥美麗的形態色彩和以花鳥喻人、緣物寄情的想法,轉變為對自然生命力的歌頌。
在他的筆下,真正的主角是植物的莖、葉、根、藤。古人所不敢和不能描繪的題材他都畫得津津有味。莽莽叢林中新老更替、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宣示著大自然的原始魅力和不可抗拒的生命本原精神。面對著如此生機勃發的植物,觀者只會感受到大自然原始野性、生命本原的崇高!
三、色彩成為畫面的主導
他的作品展現了色彩的魅力。用墨被減少到了最低的程度,葉的筋脈和莖的輪廓上的墨線,幾乎構成了他畫面的全部骨架。像爭芳斗艷的熱帶花卉那樣,色彩成為了畫面的主導,大面積、濃厚的、極真實的自然植物的固有色被最大限度地使用。在他的畫中,所有的色彩看起來都鮮艷濃麗,強烈外露,但又因淡墨的巧妙鋪墊、穿插而顯得典雅沉著,不乏一種含蓄蘊藉,耐人咀嚼的詩情和韻味。這正體現出自然的魔力。
他沖脫了傳統中國畫“隨類賦彩”“以色貌色”的傳統設色畫理,而是通過色平面的疊置來顯現層次。采用局部的立體感和縱深感與整體的平面性和構成性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局部物象的真實性和整個畫面的裝飾性保持一種有意味的張力關系。其或熱烈或凝重的色彩鋪張,使所有色彩的趣味形式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