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音樂在外國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陳丹青 著/48元
《外國音樂在外國》是陳丹青之前文集《陳丹青音樂筆記》的增訂版,另配以精彩圖片饗人眼目,全書彩色印刷,紙張柔軟細膩,堪稱他諸本文集中最為風雅的制作。1992年,陳丹青受《音樂愛好者》雜志之邀,開始持續寫作,遂“開了份寬窄莫辨的旁門左道”。從最初的《靈堂琴聲》(1992年)到剛剛寫成的《在維也納》諸篇(2009年),此書收錄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近二十年,堪稱陳丹青書寫生涯之標本。此書談論音樂,以古典為主,兼及流行與民族。作為畫家、作家而談音樂,陳丹青說自己不過是假音樂之名義,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書寫音樂,不單就音樂本身著墨,而是關注音樂所席卷的人生與性命,關注音樂背后的文脈與文化,由此而獲得獨特的境界與氣韻。
紳士生活
當代中國出版社/[英]愛德華#8226;伯曼 著李釗平/張跣 譯/30元
英國貴族愛德華#8226;伯曼先生,常居中國,他將傳統英國紳士與他眼中的中國新富作了多個層面的比較,權威而細致地介紹純正英倫紳士的生活方式、精神氣質、愛好時尚以及培養過程。不僅展示了紳士安靜、素樸、優雅的外表魅力,更突出了紳士注重榮譽、服務公眾、堅定沉著的人格典范。突破了舉止造就男人的應用范疇,從精神層面為中國的新富們從物質富有跨越到精神高貴提供了一個范本。
有味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汪涵 著/29元
《有味》是汪涵的首部文字作品,他通過尋訪湖南、北京等地的“現代隱士”,拜訪各處傳統手工藝民間作坊,用老散文的筆法,描寫了糍粑、弓箭、古琴、木盆、秤桿、墨條、香干等物件的制作過程,這些手藝大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的邊緣。汪涵用悠遠的文字回味著過往,玩味著這些物件和老手藝,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態度、對親情的眷戀、對事業的感悟,以及對老手藝人及傳統文化的深深敬意。
清末民初文壇軼事
中華書局/鄭逸梅 著/20元
鄭逸梅是海內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報刊發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揮筆不輟,成就一段文壇佳話。其筆下著述,多以清末民國文苑軼聞為內容,廣摭博采,蔚為大觀,成為了解近現代文藝界情形的寶貴資料。其早年作品多用文言,簡練含蓄,饒有風致;晚年之作,則用白話間以文言,筆墨卷舒之中,人情練達之處,皆能融合知識性與趣味性。
美術史十議
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書店/巫鴻 著/26元
作者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讀于哈佛大學,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本書是作者在《讀書》雜志所開設的“美術縱橫”專欄一系列文章的結集,就美術史何以成為問題,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徑,這一問題所置身的波瀾壯闊的當代人文場景等等,提綱挈領地闡述了個人的見解。
聽音樂(插圖第6版)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羅杰#8226;凱密恩 著王美珠 譯/78元
作者在書中首先介紹了一些基本樂理與技巧,并通過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諸音樂要素加以解讀,繼而梳理了自中世紀至21世紀西方音樂史上各個時期斑斕的音樂風格。與一般音樂史作品不同,本書作者將特定時期的音樂風格特色與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在對音樂家與社會之關系的解讀中,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大師及其佳作一一登場。同時,我們將在爵士樂、美國音樂劇和搖滾樂等20世紀音樂史的演變中,了解黑非洲音樂、印度古典音樂等非西方音樂對音樂史的獨特貢獻。
(孫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