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強縣,好戲唱連臺

2010-01-01 00:00:00郭文嶺
當代人 2010年4期

河北省滄縣,是一代文宗紀曉嵐的故鄉(xiāng),古屬渤海郡,文化積淀厚重,民風習文尚武。

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決心“立足傳統(tǒng)優(yōu)勢,打造文化強縣”。他們抓住“曉嵐故里”等主脈,探索出來一條獨特的開掘、保護、開發(fā)、傳承、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新路,已經(jīng)步入“文化提升素質,文化優(yōu)化環(huán)境,文化促動經(jīng)濟”的良性循環(huán)。

為此,我們專程前往滄縣,探班考察其文化強縣的連臺好戲。

紀曉嵐,墻外開花墻內香

(按獨立稿件標題處理,小于總標題字號即可)

說起紀曉嵐,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關紀昀、紀大才子的傳說、故事,不僅出在滄州,更風行全國。2000年開始,隨著電視系列連續(xù)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熱播,紀曉嵐文化熱也開始波起云涌,其著作《閱微草堂筆記》先后出版百余版本,知名和非知名學者關于紀氏研究的著述更可謂汗牛充棟。遺物考、故居游等等,更是日漸升溫。“紀粉”和“偽紀粉”,多到摩肩接踵。

那么,真實的紀曉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故鄉(xiāng)何處、祖系如何,又是怎樣的環(huán)境讓他成長為一代文宗的?大才子紀曉嵐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么?正當紀曉嵐被“神化”,被戲說到面目模糊之時,在滄縣——紀曉嵐故鄉(xiāng),一個挖掘、整理曉嵐文脈,傳承曉嵐精神的大行動正在悄然展開。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制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xiāng)里世稱其文達公。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乾隆年間進士,從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5卷,享有與《聊齋志異》并行海內外的盛譽,可謂乾嘉時代的學界巨擘、文壇執(zhí)牛耳者。民間傳說中的一代才子紀曉嵐,幽默曠達,率性瀟灑,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于紀曉嵐對聯(lián)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這樣一位在正史中享有崇高地位,在民間野史中也有著幽默、可親形象的傳奇人物,便出生在滄縣。

在滄縣崔爾莊鎮(zhèn)北村村南300米的棗林中,至今仍保留著紀曉嵐墓。墓前神道碑上銘有“皇清太子少保協(xié)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22個顏體大字,碑后鐫有嘉慶皇帝的御制碑文,概括褒揚了紀文達公的一生。

紀曉嵐文化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作為紀曉嵐的故鄉(xiāng)人,更有責任有義務為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一份力量。無論是有形的著作、書籍、墓葬,還是無形的詩文、傳說、故事,凡是與紀曉嵐有關的,都是滄縣人價值無匹的寶貴財富。

如何使這筆寶貴財富走出歷史的深藏,在當代、在故土重新煥發(fā)出奪目光彩,成了滄縣人不斷思考的大題目。

說到此,就不能不提“紀曉嵐研究會”。而說到“紀曉嵐研究會”,就必須說到會長李忠智。我們到滄縣第一天,見到縣委書記薛擇鄰、縣長毛長軍,談到“文化強縣”,他們說,這幾年縣里主要是制定總體戰(zhàn)略和目標,以好政策創(chuàng)造好環(huán)境、好氛圍,真正的力量在基層、在民間。光黨委政府一頭熱成不了事,只有兩頭熱,基層、民間都認識到文化這個軟實力的重要性,“文化強縣”才能落實得扎實、有根基。在這一點上,發(fā)掘、整理、研究、利用紀曉嵐文化,給我們最突出的啟示。他們一致建議,一定要采訪采訪李忠智,跟他深入聊聊。

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夏軍的親自安排下,我們很快見到了李忠智,一位退而不休、全身心投入紀曉嵐文化研究的民間學者。

李忠智說,滄縣投入很大的精力對紀曉嵐文化進行發(fā)掘研究,大約開始于2001年。2002年8月,滄縣紀曉嵐研究會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起來,同時創(chuàng)辦會刊《紀曉嵐研究》,大量刊發(fā)有關研究成果和文史資料。李忠智認為,紀曉嵐留給滄縣的是一座文化富礦,但這座富礦急需保護性開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對滄縣人應該個提醒。紀氏文化的根在滄縣,墻里開花墻外香,不符合滄縣人的性格,但墻外開花了,墻內更要香起來。他說,有一種觀點,我特別贊成。這一觀點認為,滄縣有名的東西不少,像鐵獅子、金絲小棗、武術、舞獅。但其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紀曉嵐。要發(fā)展地域文化,滄縣必須做大做好紀曉嵐文化,讓紀曉嵐文化這張名片亮起來。

談起紀氏文化的挖掘與開發(fā),李忠智仿佛有說不完的話。他說,紀曉嵐文化的挖掘與開發(fā),離不開政府領導者的責任心。社會上蘊藏著極大的文化積極性,每一方土地上都有一大批熱愛家鄉(xiāng)文化的能人。他們有能力,有熱情,有辦法。紀曉嵐研究會作為民間團體,就是把這樣的人集中起來,形成集團作戰(zhàn)的能力。

而李忠智本人,則是這段話的最好注腳。有一年寒冬臘月,他聽說在鄉(xiāng)間有人還保存著由紀曉嵐撰寫的墓志,非常興奮,就和研究會中的周林華、孫建等人驅車前往,幾經(jīng)周折,跑了三個縣、四個村莊才找到這塊石碑。為了獲得珍貴的拓片,李忠智親自上陣,在冰冷的屋子里,費了3個多小時才完成幾幅拓片,手早已經(jīng)凍成了紅蘿卜。

短短幾年間,紀曉嵐研究會已發(fā)展會員200余人,出版《紀曉嵐研究》20多期,并搜集了大量紀氏遺物,諸如《紀文達公文集》《閱微草堂硯譜》《景城紀氏家譜》等。先后著述、編輯了《大才子紀曉嵐》《紀曉嵐家塋三墓志》《紀曉嵐故里》等專著,出版了《正說紀曉嵐》《真實的紀曉嵐》等書籍。

文史專家劉育新在與紀曉嵐研究會進行學術交流之后忍不住贊嘆說:“滄州紀曉嵐研究會,是國內名人研究成果最豐厚的研究會!”孫軼青先生也感慨地說:“想了解紀曉嵐就得到滄州,到滄州,就得找紀曉嵐研究會。”

滄縣縣委、政府的領導們都認為,弘揚紀曉嵐文化,發(fā)掘、整理、研究是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遠遠不夠。乘勢而上,組織策劃大的文化活動,才能真正提升紀曉嵐文化的影響力,進而打出滄縣的紀曉嵐文化名片。

2005年,是紀曉嵐逝世200周年。滄縣以紀曉嵐研究會等學術組織為依托,組織了長達一年的系列紀念活動。先是從2004年春開始,紀曉嵐研究會與《滄州日報》一同策劃了“紀念紀曉嵐逝世200周年”專欄,發(fā)表專家學者關于紀曉嵐研究的力作50余篇。接著,滄縣政協(xié)和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組織策劃了“紀曉嵐碑林名家書畫作品邀請展”。之后,聯(lián)合滄州中鼎公司和中國楹聯(lián)學會等舉辦了“海內外大征聯(lián)”活動;與中華詩詞學會聯(lián)合主辦“滄州風物#8226;紀曉嵐逝世二百周年海內外詩詞大賽”。其中,僅紀曉嵐碑林全國名家書畫作品邀請展,就收到來自各省市、自治區(qū)以及海外作品4000余件,使滄縣紀曉嵐文化在全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紀念活動的高潮,是紀曉嵐逝世200周年公祭活動。2005年3月23日,公祭如期舉行,墓地擺滿鮮花,人們以吟詩作對、翰墨丹青等雅集形式紀念一代才子文宗。滄州文化界人士、紀氏宗親以及崔爾莊鎮(zhèn)村民3000余人參加了公祭。

各類活動的舉辦,傳播了紀曉嵐文化,也為推動滄縣當?shù)氐脑娫~與書畫藝術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在海內外引起良好反響。“紀曉嵐文化”這張屬于滄縣的文化名片,名頭越來越響亮。

隨著紀曉嵐文化的廣泛傳播,紀昀故里滄縣的名聲日隆,常有海內外人士前來拜謁文達公墓,緬懷一帶文宗風范。滄縣借勢開發(fā)建設以紀曉嵐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點,投資100余萬元修通通往紀曉嵐墓地的道路,并對紀曉嵐墓園進行了精心修葺,投資1560萬元建起紀曉嵐文化園。紀曉嵐故居的修復工作也在加緊謀劃中。

在這些景點中,最具規(guī)模的當數(shù)紀曉嵐文化園。文化園是在全縣總體規(guī)劃的框架下,由滄縣民營企業(yè)家張寶友個人投資開發(fā)建設的,以“打造江北第一園林”為目標,總體規(guī)劃為三期工程,以紀曉嵐生平履歷和業(yè)績?yōu)橹饕兀瑩?jù)其主要經(jīng)歷和生活情趣設計景點,為仿清風格的園林式文化旅游場所。自2004年3月份開始籌建,2009年國慶節(jié)前一期工程已竣工納客,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同時列入“滄州八景”之一。

除了故居、墓地等旅游景點方面的開發(fā)之外,滄縣還特別注重將紀氏文化與飲食文化相結合——紀曉嵐研究會幫崔爾莊的一位經(jīng)營者設計了“曉嵐村文化美食城”。那是滄州市區(qū)第一家以紀曉嵐文化為內涵的餐飲企業(yè)。在飯店裝修中,他們把紀曉嵐的生平業(yè)績和民間傳說分為“雅、俗”兩大部分來分別裝飾不同的房間,用書法和繪畫等藝術形式進行表現(xiàn)。美食城獨樹一幟,吸引了很多文雅之士。2006年底,他們又為天然居餐飲有限公司策劃設計了石家莊和滄州兩處取意于紀曉嵐著作《閱微草堂筆記》的“閱微食府”。這兩個飯店以豪華高檔文雅的面貌,獨具文化內涵的菜品和服務,贏得了顧客的普遍贊譽。一提“閱微食府”,人們就聯(lián)想到紀曉嵐,一提紀曉嵐,又聯(lián)想到他的故鄉(xiāng)滄縣,這種文化的“撞擊反射”現(xiàn)象,也成為提升滄縣文化軟實力的一種范例。

在文化產(chǎn)品開發(fā)上,滄州中鼎文化傳播公司盡到了作為一家本土企業(yè)在開發(fā)地域文化上的責任。前文提到的“海內外大征聯(lián)”和“海內外詩詞大賽”等大型活動,中鼎公司都鼎力相助,并做了后續(xù)工作——請著名書法家把征集來的詩、聯(lián)寫成書法作品,與紀曉嵐研究會一同編輯成冊,印成仿古線裝書。幾年來先后出版了《聯(lián)墨珍寶》《詩詞墨寶》《滄州風物吟》,手書本《閱微草堂筆記》等書。另外,紀曉嵐研究會還和肇慶端硯研究會合作,由中鼎公司具體運作,開發(fā)了“紀曉嵐藏硯仿制品”,與之相配套的《紀曉嵐硯藏》圖鑒書也在編輯之中。

滄縣棗林的地域風情滋養(yǎng)出紀曉嵐這樣的一代歷史名人,紀曉嵐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滄縣的文化性格。在地域文化愈來愈被看重的今天,滄縣該怎樣打好紀曉嵐這張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紀曉嵐文化無論是研究還是開發(fā),都進行得如火如荼,并且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績。

然而在成績面前,滄縣人并沒有驕傲。對于紀曉嵐文化、滄縣文化的未來,他們有著清醒地認識。

紀曉嵐研究會副會長孫建說,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事,僅靠幾個有熱忱有擔當?shù)奈娜耸沁h遠不夠的。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的角度,擔當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文化傳承的責任,200年前紀曉嵐的形象才能更豐滿,紀曉嵐文化才能做大做強做長遠。紀曉嵐文化的招牌,在滄縣才會越來越亮。

滄縣紀曉嵐文化的研究還剛剛開始,文化開發(fā)是個長期的事情,今后的道路還很漫長。滄縣的有識之士提出,要給世人、給后人還原一個完完整整的紀曉嵐。對此,滄縣縣委、政府有一個科學、長遠、既開發(fā)又建設的計劃,滄縣的企業(yè)界也有一份弘揚家鄉(xiāng)文化的責任。

“中國書法之鄉(xiāng)”,一個文化強縣的榮譽勛章

(按獨立稿件標題處理,小于總標題字號即可)

你見過賣香油的當街練毛筆字嗎?你見過中小學教學樓樓道里掛滿書法作品的情景嗎?

你可能說,見過,偶或一見。但在滄縣,農(nóng)商百工練書法,孩子從小耍毛筆,卻已成為鄉(xiāng)風民俗,生活常態(tài)。正如該縣書協(xié)副主席龐智廣所言,滄縣書法不是少數(shù)人沙龍里的所謂“陽春白雪”,而是來自民間的集體興趣、愛好。

滄縣,作為古渤海郡的核心地域,擁有眾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比如紀曉嵐,比如鐵獅子,比如大運河……如何在“眾多”里選出引領者、主題詞,從而梳理出幾條借助傳統(tǒng)優(yōu)勢建設文化強縣的主脈,打造幾臺具有較強提升力的大戲,是滄縣縣委、政府一班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課題。隨著紀曉嵐文化的開掘、整理、保護、利用一攬子工作整體推進,“曉嵐故里”的文化品牌越來越亮。但文化強縣,更應該有全縣人口基本素質的尺度,應該有更廣泛人群的參與。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們把已經(jīng)有比較廣泛群眾基礎,同時也擁有較深歷史淵源的傳統(tǒng)毛筆書法,定為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抓手。

滄縣歷史上,書法名人輩出,出現(xiàn)了紀曉嵐、朱佩蘭、李奉璋等一批有影響的書法家。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滄縣的群眾性書法活動就生動展開。1994年5月滄縣書法家協(xié)會成立。十幾年來,又先后成立了滄海書畫院、縣青年書法協(xié)會、縣婦女書法協(xié)會、縣教育書法協(xié)會、縣直機關書法協(xié)會、縣政協(xié)書畫藝術研究會和縣老年書畫研究會等書法組織,19個鄉(xiāng)鎮(zhèn)也分別建立了書協(xié)分會;全縣中小學開展“寫規(guī)范字、講普通話”活動,重點中、小學建立了書法學會。

隨著書法藝術的普及推廣,縣書協(xié)又成立了書法教育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創(chuàng)作委員會、辦公室和學刊編輯部,下設教育基地數(shù)十個;創(chuàng)辦了《滄海書畫》專刊,發(fā)行到各基層組織和全國有關書畫院。

到2009年,滄縣已擁有中國書協(xié)會員20人,省、市級會員160名,縣級會員3600名,研習書法者達2萬余人,喜愛書法的人數(shù)達15萬人之多;涌現(xiàn)出一批成績斐然、矚目書壇的中青年書法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在滄縣捷地鄉(xiāng)境內,古老的大運河畔,有一片回廊式建筑,回廊之上,鐫刻著名家書法碑刻300余通。在這些當代書法名家碑刻的北端,有一通古碑靜靜佇立著,一種不言自威的風范,它就是著名的乾隆帝御制憲示碑。古御碑與今人題詞碑刻相映生輝,將與大運河有關的歷史文化與書法之美融為一體——這里,就是聞名滄州的大運河碑廊。

滄州市書協(xié)主席張之說,大運河碑廊,開始籌劃于2006年。其初衷,除了作為一處古運河人文景點外,更重要的是其作為書法教育基地的功能。龐智廣介紹,滄縣書協(xié)、青年書協(xié),還有很多中小學經(jīng)常組織組織書法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到碑廊觀摩、學習,領略運河文化的古風古韻,開闊視野胸襟。

滄海書畫院,是滄縣第一家書畫院,有官方興建,具有書法創(chuàng)作、教育、展覽、珍藏等諸多功能,為書法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隨后,在縣書協(xié)的影響帶動和組織引導下,群眾性的書法藝術團體如雨后春筍,先后創(chuàng)辦了渤海書畫院、海內外書畫藝術聯(lián)誼會、興濟書畫社、風華書畫院、大地書畫院、棗香書畫社、綠洲書畫院、蘭亭書畫社等民間書法團體10余個,形成了強大的創(chuàng)作隊伍和創(chuàng)作力量,成為滄縣書法藝術交流與展示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04年,在滄縣歷史名人紀曉嵐逝世200周年前夕,滄縣舉辦了全國名家書畫作品邀請展和全國楹聯(lián)書法大賽。此次邀請展共展出沈鵬、李鐸、劉藝、旭宇、吳善璋、權希軍、高慶春、趙望進、張榮慶、言恭達、孫寶發(fā)、張道興等書法名家作品64件,以及一大批國內頗具書法創(chuàng)作實力和影響力的中青年書法家的作品。

在滄縣,書法展賽和群眾性書法活動豐富多彩。以書法形式謳歌中國共產(chǎn)黨、謳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謳歌滄縣建設成就的展賽活動高潮迭起,每年的重大節(jié)日一般都舉行書法展覽,節(jié)日書法展已成為每個書法愛好者的內心企盼。同時,還配合縣的中心工作,舉辦一些專題書法展,如環(huán)保杯、廣電杯、土地杯等書法展。這些展覽很好地起到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宣傳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交流、傳播書法技藝的作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滄縣書法家協(xié)會積極組織抗震救災書法作品義賣活動,共收到義賣作品近300幅,籌得善款10萬元。

滄縣書協(xié)還先后與大港油田采油三廠、青縣等兄弟縣市、單位舉行書法聯(lián)展,與天津、北京、甘肅、西安、昆明、石家莊、唐山等地書法家舉行書法聯(lián)誼交流筆會。這些活動開闊了滄縣書家的眼界,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增進了他們與書法同仁的感情,促進了本地書法藝術的交流與發(fā)展。

2002年以來,滄縣堅持開展“書畫進農(nóng)家”活動,把先進的文化、進步的思想、藝術的種子植進綠色農(nóng)村。“書畫進農(nóng)家”由縣書法家協(xié)會牽頭,各鄉(xiāng)鎮(zhèn)和有關部門積極配合,采取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先期在舊州鎮(zhèn)、張官屯鄉(xiāng)、高川鄉(xiāng)的部分農(nóng)村進行試點,后又進一步推廣到全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縣書協(xié)把縣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書畫作品送到農(nóng)村的文明家庭、老黨員、老干部家中,送到學校、企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村黨政機關;并且每送到一個單位,都要結合辦一次展覽,搞一個現(xiàn)場筆會,辦成“永久性”的農(nóng)家書畫展,濃化社會的書法文化氛圍。目前,縣書法家協(xié)會在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和30多個學校,部分機關和中小型企業(yè)開展了“書畫進農(nóng)家”活動。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初十開始,縣書協(xié)由主席帶隊,分別到各個大集市義務給群眾寫春聯(lián)。書法家們冒著嚴寒,在大集上為置辦年貨的農(nóng)民們現(xiàn)場書寫。拿到春聯(lián)的農(nóng)民個個喜笑顏開,有的農(nóng)民說:“我們的菜籃子里不僅裝了物質食糧,還裝下了精神食糧。”

近年來,縣書協(xié)組織部分書法愛好者到西安碑林,山東泰安、曲阜和縣內大運河碑廊進行書法觀摩、學習、交流活動,并邀請全國著名書法家來滄縣講學。孫寶發(fā)、張榮慶、劉藝、呂如雄、旭宇、孟繁錦、劉育新以及臺灣著名書法家戴蘭村等先后來滄縣進行書法傳授交流,在滄縣掀起了書法學習的熱潮。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0多年來,滄縣成功舉辦各種形式的書法展、書法比賽和書法聯(lián)誼交流活動80余次,展出作品3萬余件。異彩紛呈的展覽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全縣的書法創(chuàng)作,也全面檢驗了全縣書法隊伍,展示了全縣書法創(chuàng)作的整體實力。

滄縣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足夠的力量組織書法活動。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縣、鄉(xiāng)(鎮(zhèn))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近百萬元資金,用于全縣開展書法展覽、“書畫進農(nóng)家”“送春聯(lián)下鄉(xiāng)”等書法交流活動,對在各種書法比賽中的書法人才進行表彰,促進了書法人才的成長。書法家賈徽、劉化一、祝金廷、馮玉坡等培養(yǎng)的小書法家有多人在國內舉辦的書法比賽中獲獎,農(nóng)民書法家魯振峰2006年獲全國文化群星獎書法一等獎,書法家賈徽、龐順東、孫宏偉、孫長明、李澤成等分別在全國展、新人展、蘭亭獎、篆刻展等書法展覽中多次入展或獲獎。在第七屆全國刻字大展中,滄縣有6名書法家的作品入展。

滄縣上下熱愛書法、學習書法、創(chuàng)作書法蔚然成風,室內懸掛書法作品已成為單位、家庭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的一種新時尚。交談中,縣委副書記張立堂不經(jīng)意間透露,縣里領導重視群眾書法,很多人業(yè)余也十分喜歡練習書法。縣委書記薛擇鄰是中國是書協(xié)會員,縣長毛長軍是河北省書協(xié)會員。書法藝術作為全縣人民文化生活中的摯愛和追求,已走進千村萬戶,融入百姓人家,煥發(fā)了無限生機和活力。目前,全縣已成立各類書法藝術產(chǎn)業(yè)實體100多家,每年可創(chuàng)經(jīng)濟效益數(shù)百萬元,實現(xiàn)了藝術發(fā)展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贏,蘭亭刻字藝術中心、風華書畫院等已成長為滄縣的書法產(chǎn)業(yè)的龍頭。

2009年7月,“中國書法之鄉(xiāng)”在滄縣盛大掛牌,成為河北省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縣(市)。這,對滄縣而言,是實至名歸的榮耀,也意味著提高全民文化素養(yǎng)的一個更新更高的境界追求。

申遺,文化大戲的開場而非終場

(按獨立稿件標題處理,小于總標題字號即可)

滄桑渤海郡,悠悠古運河,對滄縣垂愛有加。這里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達百項之多。這些,無疑都是當代滄縣的人文底蘊,也是其建設文化強縣的底氣所在。

為了把老祖宗們創(chuàng)造的“寶貝”保護好、傳承好,在“文化強縣”的目標之下,這幾年,滄縣以申報評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為依托,讓以木板大鼓、滄縣武術、根雕藝術等為代表的古老民間文化藝術,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滄州木板大鼓孕育、誕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廣為流行。乾隆時,著名滄州木板大鼓藝人李朝臣被召進宮說唱《西廂記》,深得皇帝賞識。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8226;津陽消夏錄》里,提到一位滄州木板大鼓藝人劉君瑞,文中稱“滄州瞽者劉君瑞,嘗以弦索來往余家”,足見當時滄州木板大鼓非常流行。

滄州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滄縣文化館館長王建國說,滄州木板大鼓是河北曲種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國獨有的藝術曲種,它對北方大鼓曲群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調等發(fā)展而來。有專家認為,“滄州木板大鼓是京韻大鼓的母根”,這一點都沒有夸張。

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都在健康發(fā)展,而木板大鼓卻日漸式微。到2000年左右,滄州木板大鼓藝人能登臺演唱的僅存9人,古老的藝術面臨滅絕的境地。

為發(fā)掘、搶救、保護這一寶貴的藝術形式,滄縣開展了走訪藝人、整理資料等一系列艱苦細致的工作,為2006年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奠定了基礎。但申遺,僅僅是一個莊嚴的開始。

近幾年來,滄縣以申遺為契機,先后成立了以副縣長為組長的木板大鼓保護領導小組、滄州木板大鼓研究會等等。

解決藝人“斷代”問題,是木板大鼓傳承發(fā)展的關鍵。為此,滄縣文化館成立了木板大鼓傳習所。自2006年至2009年,教授學員20余人。老師教徒強調以木板大鼓為主,西河大鼓、京東大鼓同時授課,使學員都能掌握幾門曲藝藝術。傳習所還特別注重招收“小小木板大鼓藝人”,能夠登臺的學生木板大鼓藝人已有12人。

2008年9月,在河北省第三屆少兒曲藝大賽中,滄州代表隊選送的5位木板大鼓小演員分獲“特殊貢獻獎”、“新苗獎”和二等獎。這些小選手全部來自木板大鼓的發(fā)祥地———滄縣。這次大賽,滄縣之所以取得好成績,便得益于“木板大鼓藝術傳習所”。經(jīng)過了近兩年時間的培訓,孩子們的技藝日漸提高,程大龍和劉世恒在2008年全國少兒藝術大賽中,榮獲得一等獎。

一種藝術形式要健康發(fā)展,離不開演出和觀眾。而滄縣,素有消夏聽書的民間風尚。自2001年開始,滄縣文化部分組織起了木板大鼓巡回演出活動,每年7月至9月在線禮堂廣場開辦古韻書場,木板藝人、西河大鼓藝人輪流登臺獻藝,穿插相聲、快板等其他曲藝形式。2007年以后,古韻書場升格為“滄縣木板大鼓藝術節(jié)”,同時錄制《呼家傳》等長篇大書及40多個傳統(tǒng)名段,在電視臺、電臺長期播出。2009年, “古韻書場”送書下鄉(xiāng)。在風化店鄉(xiāng)望海寺村村演出期間,每天都吸引數(shù)百名群眾前來觀看。村民說:“滄州木板大鼓前些年很受老百姓歡迎,這幾年有些失傳了,現(xiàn)在又把木板大鼓發(fā)展起來了,對咱老百姓這是好事,這個文化不能消失,老曲新唱我們都歡迎。”

滄縣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以實際行動關心曲藝、關愛藝人。建立了藝人授徒獎勵制度,鼓勵傳承。2006年,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導小組決定,藝人每收一徒,一次性獎勵2500-3000元。縣里還委托文化館組織藝人進行身體檢查,為其解決部分醫(yī)療費,為貧困藝人申請低保,發(fā)放生活補貼,修繕房屋。

木板大鼓藝術從衰微到重新紅火,正是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命運在新時期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這幾年,滄縣文化館已經(jīng)組織了100多項文化遺存的普查,申遺立項50多個。如同木板大鼓一樣,劉吉舞獅、鏤空木雕、吹歌藝術等等,在發(fā)掘、整理、保護中分別解決了傳乘光大道路上的種種瓶頸問題,與時俱進,煥發(fā)青春光華。有的非遺項目,已經(jīng)開始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的喜人局面。

離開滄縣,采訪中的所見所聞久久充盈著我們的頭腦。滄縣的文化強縣之路,是否對河北文化強省的建設,對其他縣市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有著普遍的啟示意義呢?河北的許多縣市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所以同樣擔當著發(fā)掘、保護、整理、傳承的文化重任,換言之,這就是區(qū)域文化崛起的強大根基。滄縣已經(jīng)發(fā)力,成效可圈可點,他們的初步成功,帶給我們的應該是信心和力量。(本段字體請區(qū)別于正文)

(責編:寧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亚洲第一区在线|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在线中文字幕网|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成人综合网址|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另类第一页|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p区|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免费看a级毛片|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97视频在线|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视频大全|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尤物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超级碰| 亚洲天堂2014| 99激情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国产一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另类欧美日韩| 丝袜亚洲综合|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毛片基地|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