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以組織文化建設為載體,通過構建共享價值觀和組織愿景促進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組織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實施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鞏固黨的領導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以組織文化建設為載體,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已成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相對來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靜態和封閉的,價值觀念一元化,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擁有教育資源優勢,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有利;而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環境是動態和開放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思想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學生擁有廣泛的信息來源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明顯的教育信息優勢,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不利。根據權變理論,外部環境的變遷和教育受眾特質的變化必然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方式方法和具體途徑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結合新形勢下的社會環境和大學生的特點,拓展新的教育途徑,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持久性有著重要意義。
組織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國的一些管理學家通過比較日、美兩國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提出后逐漸將其遷移到教育管理之中的。高校優秀的組織文化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反之,失敗的組織文化將會對人才素質的培養產生不良影響。
二、組織文化的理論概述
(一)組織文化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在探究影響企業競爭力因素的過程中,注意到了組織文化的重要價值并開展了相關研究。關于組織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目前普遍可以分為如下兩類。
1.三元說
組織文化由三個層次的內容組成:第一層次為文化的外顯部分。以高校為例,它指高校組織中的教室、操場、實驗設備等外顯的、物質形態的東西。第二層次為制度文化。它指組織的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制度形態的東西。第三層次為核心層,稱為精神文化。它指組織的價值觀念、信念、理想等精神形態的東西。
2.二元說
組織文化是由組織中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組成的。物質文化又稱外顯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見的事物,如高校的辦公樓、教室、操場、實驗設備等。精神文化又稱為隱形文化或軟文化,指的是組織文化范疇中無形的事物,如高校中學生的共同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學校傳統、學術氣氛等。
綜上所述,組織文化是組織在其內、外環境中長期形成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行為規范、制度規范和外部形象的總和,它反映和代表了組織成員的整體精神、共同的價值標準、合乎時代的道德品質和追求發展的文化素質,是增強組織內聚力、向心力與持久力,保證組織行為的合理性,推動組織成長和發展的意識形態的總和。
(二)大學組織文化
大學是以傳遞和創新人類文明為使命的社會組織,因此大學文化同樣屬于組織文化的范疇。大學組織文化是指以大學師生員工為主體,以辦學實踐為客體,通過組織內部的教育、教學、科研、生產、生活等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的總和。它是一所大學群體成員共同創造的、體現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及其活動結果,反映了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價值觀,滲透于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及學校傳統、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是凝聚和激勵學校群體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以組織文化建設為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組織文化建設的共性
1.對象相同
組織文化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的塑造,以對組織成員行為的規范和引導為目標,以構建組織中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精神面貌等為手段,其組織者、參與者都是“人”。同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直接以“人”為對象的,它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素質,其工作的核心同樣是構建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倫理道德等。這二者在研究和作用對象上的一致性,為其互補結合、互相促進奠定了基礎。
2.目標一致
組織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培育組織成員共同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心理預期,以此凝聚組織成員,提高效率,實現目標;其核心內容是組織成員共享價值觀的塑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審美等素質在一定時期內達到預期效果,形成社會認可的共享價值觀。因此,在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形成共享價值觀為目的及提高和規范人的紀律性、團隊精神與思維方式等方面,二者目標一致。
3.成果相互滲透
組織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都綜合地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可以直接演化成組織文化建設的成果,如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效果體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就業和發展空間的拓展等方面,最終轉化為高校組織文化的物質形態。同時,組織文化建設的成果也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有利條件,有些組織文化建設的成果直接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如通過組織文化建設使組織成員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價值觀念等。
4.教育功能相近
組織文化的功能可分為導向、凝聚、激勵、規范和協調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分為認知導向、人格塑造、心理調節、約束規范、熏陶感染等。通過比較不難看出,二者在教育功能上有著很強的交叉和重合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組織文化教育功能的細分和深化。
(二)思想政治工作與組織文化的互補性
1.作用方向的互補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一般是從個體到群體進行的,通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變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由點及面,最終實現學生群體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反之,組織文化作用的過程則是從群體到個體進行的,通過原有群體(組織本身)對已有的組織愿景和價值觀念的倡導和遵守,自上而下,從而影響和改變個體(組織成員)的精神面貌、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2.工作方式的互補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側重于理性說教和灌輸,組織文化建設側重于文化氛圍熏陶下的主動轉變。換句話說,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學生在這一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反之,組織文化建設活動中的組織成員在整個組織文化和氛圍的影響下,是主動理解、接受和提高的過程,主觀能動性較強,組織成員處于主動的地位。
3.作用過程的互補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側重于教師對學生的說服教育,整個教育過程是單向的,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無法對學校和教師提供的教育內容進行改變。反之,組織文化建設側重于信息的雙向交流和彼此相容,組織成員既受到組織的影響,又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提高反過來影響和促進組織文化的發展,這是一個雙向互補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苗丹青.組織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3).
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