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由學前期、學習期和擇業期“三個階段”的進程和包括職業測評、課程教學、能力實訓、個性化指導在內的“四個模塊”的內容構成。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構建應當堅持科學性和規范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構建
在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簡稱,屬于素質教育范疇。它是指在市場化背景下高校面向大學生開展的關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能力培養和擇業咨詢指導為一體的教育活動。本文從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認知入手,簡要介紹高校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情況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構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的一些設想。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問題研究綜述
職業生涯理論創立于美國。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至今,西方的職業指導理論發展形態經歷了奠基、分化、整合三個階段,形成了三個主要派系:強調個人特性與職業特性相匹配的特性論模式(如特性—因素論、人格類型論),強調個人內在動機和發展需求的自我成長理論模式(如需要論、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強調個人發展和所處外在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社會學習理論模式。紛繁復雜的科學理論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反映了人們對職業發展指導理論的認識。
我國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除一些學者撰文介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人的生涯學說、職業發展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我國的啟示并提出需要本土化問題外,還有人開始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研究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問題。比如,有人從德育工作的角度指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貫穿大學始終,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職業意識、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活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有人從人的職業成長、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闡述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意義。
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具體從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人員對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給予了更多關注,并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索。比如,有人結合部分高校的工作實踐提出了職業發展教育的含義、目標與原則,并對職業發展教育的內容設置、實施途徑與方式、工作體制與隊伍建設、保障與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有人指出,可以從明確發展目標、建立專業教師隊伍、完善教學內容、建立監督和保障體制等四個方面入手,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有人根據我國高校就業工作的實際情況,提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需要構建全新的“五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總體看來,這些研究和經驗總結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校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盡快將職業發展教育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中,促使職業生涯規劃成為更多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二是加快實現職業生涯輔導理論的本土化,建立專門的教師隊伍,完善教學體系和相應的機制;三是盡快構建符合我國實情的高校就業工作模式和職業發展教育模式。
二、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狀況
在日益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以其獨特作用和現實意義,得到政府、社會和高校的廣泛關注,正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但目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開展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機制不健全、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認識存在誤區,學科屬性模糊化
由于思想認識上不統一,多數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的學科屬性不明確。課程開設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因而課程內容陳舊、教學管理松散,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大部分高校未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納入教學大綱,教學也多以集體授課或講座的形式開展。
(二)內容較為膚淺,就業指導功利化
從當前各高校的實際情況看,就業指導的內容大多還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介紹就業管理程序和需求信息、傳授擇業技巧的層面。大部分高校在學生臨近畢業時才開始進行就業培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來進行素質準備和能力提升。這種急功近利的就業指導在時間上明顯滯后,無法滿足大學生求職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三)理論有待創新,理論體系西方化
我國高校開展就業指導以來,采用的基本上是前文所述西方職業發展教育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過于注重擇業者的個人職業自我屬性而忽視職業所在的組織和地區社會環境的作用,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差距很大。而我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相對滯后,過度依賴西方現有理論,制約了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推進。理論體系上洋為中用的“本土化”問題需要理論創新來實現。
(四)師資尚未獨立,隊伍缺乏專業化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專職就業指導教師和專門工作人員與應屆畢業生的比例要保證不低于1∶500。實際情況卻是,就業指導隊伍力量單薄,而且真正具有職業指導理論的專任教師幾乎沒有。同時,就業指導隊伍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專門培訓,難以保證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效果。
(五)工作缺乏力度,工作開展形式化
就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教育部要求大學生就業工作要實現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切實指導和幫助大學生就業。據筆者觀察,一些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由于學生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因而比較重視就業工作,在職業技術培訓、就業市場開拓等方面做得比較有特色。但是,一些本科院校特別是綜合性院校感受到的就業壓力沒有職業院校大,基于“船大難掉頭”等因素對就業工作還未真正引起普遍重視,就業工作的“一把手工程”處于“一把手顧不上管”、其他領導又沒有“管起來”的被動局面,因此依靠學校行政手段推動的就業工作難免存在形式化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的一些構想
筆者認為,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構建應當注重科學性和規范化。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曾指出“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而規范化是指內容與形式的基本要求要規范、統一。盡管各高校的層次、規模、教學水平等方面的情況各有差異,但職業發展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科學定位
職業發展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我,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和社會需求,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掌握職業要求的基本技能,完成向社會職業人的角色轉換,以利于在人才競爭和自主創業中取得成功,從而實現自身價值和個人的長期、全面發展。因此,在屬性上不能將其等同于簡單的政令要求下的就業指導、政策咨詢等業務性工作。作為教育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它既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體系,也是一項應用性很強的實踐工作。如同黃炎培先生概括的那樣:是為實現“謀個性之發展、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四大目的的連續的職業指導教育過程。
(二)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模式探索
筆者調研發現,除理論工作者外,很多就業工作者也在實踐中探討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模式。比如,關于職業發展教育課程的體系構成,有人把它分成“上下兩個半場”進行:“上半場”指就業前的“務虛”部分,內容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設計、資格準備等;“下半場”指就業中的“務實”部分,內容包括政策形勢、技巧掌握、實踐發揮等。有人以“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起點,認為是“三觀”決定了“三知”:人生觀決定知己,是人對自己內部主觀世界的認識,這是一個人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世界觀決定知勢,是人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認知,它是一個人進行人生選擇的外部條件;價值觀決定知路,是調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價值杠桿,決定了選擇過程中的取舍。為此,有人認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主要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自我認知教育、外部認知教育(也就是職場認知)和就業觀念教育。
(三)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構成
按照發展性職業指導理論,結合全日制本科高校的實際情況,筆者設想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體系可以由“三個階段”的進程和“四個模塊”的內容構成。
1.“三個階段”
它是指學前期、學習期和擇業期。每個階段的大學生所面對的情況各不相同,職業發展教育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學前期。大學生入學前,高校就把就業與招生兩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招生宣傳中向高考學生及其家長發布全校不同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就業前景預測,為學生填報志愿提供參考,引導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就確定職業發展方向。
學習期。以本科學生為例,大學一年級利用科學的測評系統對學生開展大學生職業能力傾向測試;大學二年級在學生中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課程;大學三年級在職業發展教育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就業技能訓練;大學四年級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政策的宣傳及開展個體咨詢,向大學生介紹就業手續的具體辦理要求和注意事項。
擇業期。學校可以對已經就業的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跟蹤,及時了解其就業情況;對于未能及時就業的畢業生提供包括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協助維權等內容的就業指導與服務。繼續教育和引導他們根據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合理定位,加快就業進程。對已就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式、渠道、方向、質量進行統計分析,積累資料。兩年擇業期滿,學校要幫助尚未就業的畢業生就業,并按照政策規定和學生意愿妥善處理其檔案材料;學校還要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調查、走訪,并為校友間的長期聯系搭建平臺。
2.“四個模塊”
“四個模塊”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職業測評、課程教學、能力實訓、個性化指導模塊。職業能力傾向的測試結果能夠相對客觀地反映學生個人職業發展方向,因此可作為主要依據引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這是模塊的基礎部分。
第二,課程教學模塊。課程教學模塊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職業發展教育必修課以及各類職業發展教育講座等組成。這是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核心部分。
第三,能力實訓模塊。既可以通過各種有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訓練,也可以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讓學生通過職業的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素質。這是整個模塊的關鍵部分。
第四,個性化指導模塊。專業人員的個性化指導和咨詢服務,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進行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四個模塊”的特色部分。
總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是要貫穿于學生入學前到畢業后全過程的一項系統工程。相對于西方國家,我國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起步較晚,至今還處在探索階段。加速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體系構建,雖任重道遠,但前景光明。
參考文獻:
[1]馮大奎.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意義[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2]雷五明,趙北平.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內容與實施[J].中國青年研究,2006,(9).
[3]劉喆.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體系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4]張義秋.對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思考[J].文教資料,2008,(6).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