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高校作為文化、文明的集散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窗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高校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社會的前列,高揚主旋律,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一、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必要性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以及競爭所衍生的損人利己、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等觀念在大學生中有一定的市場,人際關系的趨利化和社會消極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對大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導致部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
2.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網上信息既有科學、進步、健康、有益的,也有偽科學、不健康、消極、有害甚至反動的,這就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3.大學生自身狀況的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成長環境優越,從小就受到家長的過度呵護,這就導致他們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責任意識淡薄,心理脆弱,思想和心理上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
二、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任務
1.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導大學生科學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首先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世界和觀察世界,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把握方向。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就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學生,培養和造就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大學生健康成才力量
理想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繁榮富強的向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只有同現階段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才有現實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科學性,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
3.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大學生理性報國
民族精神是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思想感情的綜合反映。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時代精神是一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民族精神為依托,主要體現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務求實效、無私奉獻。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輔相成,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嶄新精神面貌。高校要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營養,以培養他們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4.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榮辱觀是人們在依據一定的思想道德標準進行自我評價、社會評價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關于榮辱觀的總和,是個別的、零散的榮辱觀的理性升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告訴我們應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集中體現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大學生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八榮八恥”真正融入大學生的思想中。
三、高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途徑
1.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四有”新人和提升大學生政治素質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并能將其運用于對現實問題的觀察和分析;使大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確立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意識。高校要在安排課時、選聘教師、制定政策等方面真正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認真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努力培養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能力過硬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
2.多管齊下,充分實現高校內教育的協調與配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僅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顯然不夠,還必須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機制。各專業課教師要把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其中;輔導員也要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動中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大學生多接觸,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做好引導與教育工作;黨團組織、教務部門可通過傳統紀念日、重大事件紀念日開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學術研討等活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學校各部門要認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努力為學生辦好事、辦實事,特別要做好貧困生、學困生及有心理障礙學生的思想工作,要想學生之所想,最大限度地形成學生的心理價值認同;學校要加強隱形德育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通過校園物質環境和文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宗旨創造性地融入其中,形成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科學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校要不斷強化校園網絡建設,積極利用網絡宣傳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內容,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開展。
3.堅持理論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重在實踐,社會實踐比課堂教育更具體、更生動,對大學生的教育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高校要積極引導和組織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農村、企業、社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所,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養成謙虛謹慎的品格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愛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理論月刊,2008,(5).
[2]楊天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J].教育與職業,2009,(12).
[3]康厚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4]黃永明.構建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4).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