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在學生學習期間交替安排理論課程學習和校外定崗工作,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一種教育方式。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創新觀念、與時俱進,構建適合工學結合模式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工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在學生學習期間交替安排理論課程學習和校外定崗工作,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一種教育方式。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創新觀念、與時俱進,構建適合工學結合模式的教學體系。
一、培養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學目標定位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在進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定位要從對行業的分析、企業的分析和學生的分析三個方面考慮。行業方面,要對高職學生將來從事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不同行業進行分析,分析其特點和發展方向;企業方面,要對參與教學的企業進行分析,包括該企業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以及對從業者職業道德的要求;學生方面,要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學生,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鉆研業務、樂于奉獻的精神,使他們具備在艱苦條件下堅守崗位的思想作風和工作能力:三者之間的共性和基點在于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因此,高職院校應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安排專業相對接近的教學對象,使他們通過長期參與這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到合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等方式,深入了解與這類專業對口的行業、職業的特點和崗位需求。
二、基于企業核心問題的教學內容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針對企業和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加重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情教育、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和時代、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職業道德建設,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要對學生將來進入的企業和行業進行研究,并將對企業和行業的認知納入整個教學體系中。
三、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構建
1.理論教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國情,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榮譽感,進而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精神面貌投身基層工作。《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以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為重點,可以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向職業者的角色轉型。《形勢與政策》課可以根據教學要點,重點關注與學生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2.實踐教學體系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應重視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和與專業實習相結合的實踐教學。
課堂實踐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學活動。課堂實踐教學一般是結合教材內容,選取當前民眾尤其是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及焦點問題,或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時事,緊密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以及大學生思想實際開展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是指組織和安排大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緊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充分利用當地社會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開展教學。
與專業實習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是指在企業、工廠、車間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能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問題,還有利于完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教育學生和服務企業的雙贏。
四、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實施
行動導向教學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德國盛行的一種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確定行動產品,學生是學習的行動者,教師是學習行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咨詢者。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自己動手掌握技能、習得知識。行動導向教學包括項目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教學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采取行動導向的教學策略,符合現代教育的生本理念和建構原則,行動導向教學法更易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采用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策略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1.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采取課前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的個人困惑,向學生征求學習內容、教學方式方面的意見。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轉換教學理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發揮學生的作用,注重將歷史事件和理論總結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種形式:組織學生對典型歷史事件和社會背景進行案例分析,使學生充分理解理論成果形成和發展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解決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的問題與困惑;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布置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方面的項目任務,讓學生自我建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3.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形成“做中學、學中做”的良好互動。學生通過制作視頻短片還可以增強動手能力和組織才能。
五、基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基本途徑,是測試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及相關知識、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學評價具有激勵、評價和反饋的作用,能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學”以及教師“如何教”。因此,教學評價是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政府、學校、企業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營造了實習基地和校園課堂兩種學習環境。因此,必須實現考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全面化。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要實現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企業評價相結合。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應對學生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和把課堂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進行評價。學生自評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調整,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學生的實驗、實訓、設計、實習等實踐教學都是在企業完成的,因此應把與專業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評價權交給企業。
2.評價內容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分為基本知識評價和實踐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的考核、應用能力的考核和企業實習的表現。在評價內容上,要減少記憶性內容的考核,注重應用性內容的考核,尤其要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客觀評價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反映出來的職業素質和思想素質。
3.評價方式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方式要注重綜合性原則和過程性原則。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可以把學生的作業成績、課堂發言、隨堂思考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在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實地觀察評價法,堅持企業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堅持企業調查報告與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歐陽文.大學課程的建構性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顧海良.著力創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