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調查不僅是很多專業學科中常用的學習方法,還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當代大學生要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就必須關心社會問題,并通過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來開闊視野、增長才干。
關鍵詞:社會調查;社會能力;專業能力;職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和成才不僅要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基本技能(包括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還要具備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如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社會調查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為大學生認識社會、訓練能力、提高素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那么,大學生從事社會調查的意義何在呢?
一、社會調查有助于大學生參與社會、提高社會能力
廣泛、深入的社會參與是提升人的社會能力的根本途徑。社會調查對于大學生社會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參與程度的提高
如今雖說社會觸角無所不在,大學生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但相對而言,學業的壓力還是使得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既無暇更多地關注學習之外的事情,又受環境、經驗、閱歷等因素的制約,因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感知、認識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進行社會調查尤其是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參與程度,進而提高他們的社會能力。
2.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
社會調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第一手資料以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自覺的、理性的、指向性非常明確的實踐過程。它要求調查者首先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假設和研究的主題或觀點,這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性環節,也是構成調查內容的理論基礎。因此,大學生在進行社會調查時,必須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一要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辯證思維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參與實踐的思想指導原則。二要多關心時事,關注當前指導社會發展、推動改革開放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從全局和整體來分析、認識問題。三要堅持實踐的觀點,避免主觀臆斷或者照搬教條而不顧客觀規律、客觀事實。四要堅持發展的觀點,尊重客觀實際,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觀點和認識。社會調查的這些要求,無疑對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認識、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能力的增強
社會調查是一個系統收集資料、給予要探究問題和領域提供有意義信息的過程。從廣義上講,凡滿足探究社會問題需要的收集資料、信息的過程,都屬于社會調查的范疇,既包括文獻調查又包括社會觀察等;從狹義上講,社會調查則主要指研究者到社會現場收集資料、信息的過程。由其分析單位的不同,可分為宏觀調查(如對國家、省、縣人口普查等大范圍或大規模的調查)和微觀調查(一般包括兩三人或數人的小群體的調查);依據其調查內容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研究性調查(為解決理論性或政策性的問題而進行)和工作性調查(為解決當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而進行)。但無論開展哪種類型的社會調查,都要結合社會的實際情況、調查區域的特點、不同時期的社會熱點,或者結合教學的實際內容來進行。這些都將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挖掘潛力、培養思維方法以及增強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社會調查有助于大學生發展、深化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職場生存之本。專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來自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來自社會實踐。
1.社會調查有利于增強專業的實踐性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專業課程內容以間接經驗為主,主要是對學生成長和學習有較大價值的、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實踐課程是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體驗中獲得直接經驗,主動發現和獲取有關知識,并使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進而增強了專業的實踐性。因此,專業課程應把知識傳授放在首位,而實踐課程則應把能力培養放在首位。
2.社會調查有利于帶動課程內容的創新
一門新學科的出現、發展和成熟,一個新概念的形成,都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將這些內容納入教學中、編入教科書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這種滯后性致使一些科學發展的前沿知識不能及時為學生所掌握。實踐課程將一些專業知識通過應用到實踐的方式來讓學生獲取、吸收或摒棄,從而帶動了專業課程內容的創新。
3.社會調查有利于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社會調查是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法,對有關社會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借以發現存在的社會問題、探索有關規律的研究方法。因此,開展社會調查能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方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進而為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4.社會調查有利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的總量成倍增長,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學科之間呈現出多邊滲透和微觀分化的趨勢。同時,高效率、快節奏的社會競爭對學生的適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大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廣的知識面,又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較強能力。社會調查類實踐課程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使大學生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深刻領會了蘊涵在各門課程中反映人類文明成果、弘揚民族精神、體現科學精神、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的內容,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有利于他們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三、社會調查有助于大學生拓展、完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社會調查既是大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實習活動,又是大學生職業能力拓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徑。
1.培養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用人單位大都十分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素質,通常把人品、敬業、責任感作為聘用員工的先決條件。在實踐課程的教學與實訓環節,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現場調查,有利于學生增進對企業文化的實際了解,提高對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認識,自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縮小與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目標的差距,從而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
2.增強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職業素質構成的重要條件,是職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對特定的職業行為起著支配和調控作用。通過社會調查這一有效途徑增強大學生的職業體驗,有利于增進他們對相關行業發展的了解和認識,使他們在生活體驗中增強職業意識。社會調查可增強大學生以下四個方面的職業意識:一是敬業樂業的奉獻意識和滿腔熱忱的服務意識,二是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的改革意識,三是誠實守信的做人意識和厲行節約的創業意識,四是和諧相容的協作意識和耳聰目明的信息意識。
3.提高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除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渠道外,還要在實踐課程的教學與實訓中加強與公共管理部門、企業的合作,針對社會熱點或企業關注的焦點問題設立研究性學習專題,指導學生利用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分析、綜合,為相關管理部門和企業提供決策依據,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2]胡舒敏.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J].求實,2006,(2).
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