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物生物學》是學生接觸較早的生物學基礎課程。學生學習該課程,對以后學習其他課程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高校應加強《動物生物學》教材建設,建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技能,以改善課程建設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動物生物學;課程建設;精品課程
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高校動物學課程的學時被逐漸壓縮,教學內容以動物結構、分類和系統進化為主,課程的名稱也逐漸演變成《動物生物學》。為適應21世紀生命科學快速發展的新形勢,鄭州大學生物工程系將《動物生物學》課程作為生物技術專業的基礎課,成立了動物生物學課程組。經過不斷探索和發展,現在鄭州大學生物工程系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包括理論課、實驗課和野外實習在內的課程體系,《動物生物學》也被批準為校級精品課程并立項建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動物生物學課程組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加強教材建設,建立課程體系
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課程組經過廣泛調研選用了優秀教材,同時加快教材建設步伐。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在人才培養和教學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材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大綱的具體表現。使用和編寫優秀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而教材內容影響著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能力培養等多個教學環節。《動物生物學》課程設置伊始,該課程組就認真研究了國內外相關教材的發展趨勢,結合學校的發展定位、河南省動物多樣性科學研究的現狀與成果開展教材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課程組以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通過研究國內外教材的特點確定了教材的編寫思路,即教材應當突出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應用、結構與功能、微觀生物學與宏觀生物學之間的關系。在教材內容安排上,課程組以生物進化為主線,重點介紹主要動物類群的基礎理論知識,強化學生動物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技術,拓寬學生的動物學知識面,讓學生理解動物類群的進化關系、動物機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動物生命活動的協調及其對環境的適應,了解當代動物生物學發展動態與趨勢、動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應用等。這些內容可以強化學生的科學素質、生物多樣性意識,使他們成為基礎厚、知識廣、素質高、能力強的生命科學研究基礎性人才。課程組主持編寫的《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指導》《動物生物學與生理學實驗指導》已正式出版,下一步將籌備編寫動物生物學理論課教材,最終形成相對完善并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教材體系。
二、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好的教學方法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學生,教學手段、技術、方法等因素的有效銜接。因此,“怎樣教”比“教什么”更為重要。教師在教學環節既要提煉出基本原理,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理解、掌握,又要使學生能夠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組主講教師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堅持開展教學研究、加強教學環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動物多樣性部分時,教師以不同類群動物的身體結構特征為主線,對在進化和系統演化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類群、重要特征、特殊結構等進行重點講授,對比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
《動物生物學》是生物學基礎課程,所以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著其他相關課程的學習。教師應教會學生不斷學習、善于總結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提出問題有意識地讓學生分析、思考以找到解決方法,將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改為雙向互動式教學;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實驗與研究,開展“網上評教”“網上評學”活動。有些教師在課余時間耐心為學生解答疑問,隨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些方式方法不僅增強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改善了教學效果,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和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課程組關注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動物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教師一方面講授基本原理,注重介紹相應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結合學科或某些理論的發展、形成過程,讓學生知道前人如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如何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改進和上升為理論,拓展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動物生物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課程組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制作了《動物生物學》課件,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完善,力求既有動物生物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又有動物生物學研究的進展動態與最新成果。教師在講授重點章節時通過提供影像資料等豐富教學內容,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學生理解形態結構、分類特征等生物學知識,由此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三、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技能
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也是《動物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綜合性和實踐性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實踐教學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對生物的感性認識,培養他們對動物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自然條件下進一步辨別各種類型的動物,了解動物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鞏固和拓展課堂上學到的動物學知識。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培養觀察、采集、分類、制作標本等各方面的技能,初步掌握動物學野外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訓練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
在《動物生物學》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組教師經過調研、討論制定了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大綱、實施方案、考核辦法等,審定了理論課和實驗課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配套,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理論課、實驗課、野外實習的成績要分別獨立計算,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既注重理論學習,又重視掌握實驗技能。實踐教學在注重學生掌握基本技術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要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著重講解實驗的重點、難點和注意事項,改善實踐教學效果。
在《動物生物學》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通過課程設置、編寫教材、建設精品課程逐步建立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考核辦法,課程組教師得到了鍛煉,教師隊伍趨于穩定,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高。盡管如此,《動物生物學》課程建設仍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改革。一是要繼續推進教材建設。教材是知識傳遞的重要載體,所以課程組應逐步建設能夠反映自身特色的教材體系,而對已有的教材也應不斷進行修訂與完善,以適應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二是加強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探索。教學與科研在人才培養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反映科研成果能讓學生對科學研究、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可以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三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增強師生的互動與交流。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只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質量才能有實質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凌云,鄭光美.普通動物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陳艷珍.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四川動物,2005,(2).
[3]周亞平,白濤,袁鳳輝.《動物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25).
[4]姜祥君.動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9).
[5]路紀琪,張書杰.動物生物學與生理學實驗指導[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6]陳小麟.動物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