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犯錯誤,而錯誤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際上,不論做什么事情,人們都是從錯誤中受益,并且最終取得成功的,語言學習也是如此。英語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擔負著對學生出現的語言錯誤進行評價和更正的任務。
關鍵詞:英語學習;錯誤分析;識別;評價
傳統的英語教學認為,不符合規定的語言現象都是錯誤的,錯誤被看成是語言學習者的缺陷,有好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就能避免錯誤的產生。實際上,不論做什么事情,人們都是從錯誤中受益,并且最終取得成功的,語言學習也是如此。語言學習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個積極創造的過程。學習者犯錯誤,不僅不會阻礙他們學習的進程,反而能從外界給他們的反饋中得到提高。
美國語言學家拉多在《跨文化語言學》中舉了不少例子,以比較母語和外語在結構層面上的異同,如怎樣去比較兩種語言體系,為什么在學習外語的時候總是帶有某種特殊的母語口音,然而母語的影響顯然不是造成外語學習困難和犯錯誤的唯一因素。因此,人們認為有必要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確定其原因和學習者在學習上的共同難點,為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提供必要的參考。于是,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一些學者對語言學習者的錯誤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這就是錯誤分析。
在《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的原則》一書中,英國學者布朗指出,錯誤分析是基于一定的假設條件的,那就是人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可避免要犯錯誤的過程,錯誤是語言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學習中的錯誤可以被觀察、分析、分類和描述,錯誤分析的過程包括對錯誤的辨認、描述、解釋、評價和改正,錯誤分析對整個學習的進程很重要。
下面,筆者以學生作文和課堂發言中的一些語言現象為例子,并對這些例子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對學生共有的困難進行探討,從而對英語教師準備教學材料和操控課堂能夠有所啟發。
一、對錯誤的辨認
語言學家Corder認為,錯誤分為外在錯誤和內在錯誤兩種。外在錯誤是指那些不合乎語法規范的句子。比如,But they can’t speak coherent or write freely. The situation must be change. 該句子相對來說較為容易被識別。內在錯誤是指那些表面上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但是在一定的語境里卻沒有任何意義。內在錯誤所關注的是語言在一定環境里是否合適的問題。比如,下面兩個句子,A. I’ll send you to the airport. B. I’ll send you off at the airport. 例句A從表面上看是合乎語法規范的句子,可是我們稍加分析就能意識到這個句子的錯誤,例句B才是一個合乎人之常情的句子。實際上,并不是所有有內在錯誤的句子都這么容易被學習者辨認出來。錯誤是以有標準的、正確的東西為前提的,而語言的標準又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大眾傳播媒介、語言以何種形式以及在何種場合出現、語言出現的社會語境等。比如,對Joe Smith這個名字,在非正式的場合,人們可以直呼其名“Joe”;而在正式場合,人們則要稱呼“Mr. Smith”。
內在錯誤關注語言在一定環境里是否合適的問題,這對語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對錯誤的描述
根據錯誤發生的階段不同,人們在對錯誤進行描述的時候,把錯誤分為系統前錯誤、系統錯誤和系統后錯誤。
系統前錯誤是指學習者自己不能改正也不能解釋的錯誤。學習者有了某種交際意圖,嘗試著去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他又沒有掌握表達這種思想的方式,因此只好從自己已知的語言材料中去搜羅一些素材以倉促對付。犯了這種錯誤的學習者往往不明白自己為何要選取某一形式,而且自己也不能解釋和糾正這種錯誤。下面是從學生作文中選出的句子:Now is 21 century and is a competitive times. Find a good job is not easy and graduates find job is very difficult. 這種不正常的表達典型地受了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作者想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語法知識的功底又太薄弱,只能這樣拿一個英語詞匯去對應一個漢語詞匯。
系統錯誤出現于學習者的內化過程。這時,學習者對目的語已基本形成系統規則,雖然對系統規則的理解還不夠完整,但是學習者自己能解釋這種錯誤。
系統后錯誤是指學習者在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語法要領但尚未養成習慣時出現的錯誤。比如,學習者雖然知道了過去式的所有形式,但是因為沒有養成習慣還不時會用maked來代替 made。
三、對錯誤的解釋
對錯誤的解釋能幫助我們追蹤錯誤的根源。在現實中,錯誤的產生有各種各樣的因素,如認知、情感、交際等。
我們把那種因受母語的影響而產生的錯誤稱為語際錯誤。在學生的作文和課堂口語交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或聽到這樣的句子:
1.I think he will not come tomorrow.
2.The wounded soldier was dangerous.
實際上,正確表達應為:
1.I don’t think he will come tomorrow.
2.The wounded soldier was in danger.
對英語某些規則的泛化而產生的錯誤被稱為語內錯誤。比如,只知道動詞的過去式要加ed, 就會說出He springed from the cab room或者 I goed to school 這類錯誤的句子。語內錯誤與學習者的語言背景沒有直接的關系,它們源于目的語的語言結構。語內錯誤集中出現的范疇經常是漢語沒有的語法范疇,如時態等。
四、對錯誤的評價和更正
英語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承擔著對學生出現的語言錯誤進行評價和更正的任務。在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更正時,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和技巧,對那些硬性錯誤,如there be 句型的錯誤,要詳細地加以解釋。例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like to go to the movies. 這個句子的錯誤比較有普遍性,不管是在學生的隨堂作文中,還是在英語四級輔導班的考前訓練作文中,都有不少學生不能正確運用there be這一最常用的句型。在這種結構中,there是引導詞,沒有實際意義,be在句中做謂語,有時態和數的變化。對這個錯誤句子的分析重點應該放在為什么在many people之后要加一個who。
同時,在課堂活動和課后作業中,也有很多可以暫時置之不理或者稍加提示就可以讓學生明白的錯誤。比如,The climate in Walton is colder than other cities.學生誤將“天氣”與“城市”進行比較,而二者沒有可比性,只有將后者改為“其他城市的天氣”才符合邏輯,很顯然,學生的錯誤是受了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當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時,我們只要稍加提示就行,有時只需重復climate和city 這兩個詞,學生就能意會并講出正確的句子。事實證明,運用英語比學習英語更難,錯誤會不斷出現,這些錯誤要在大量的接觸英語和反復運用中才能克服。如果對學生課堂活動中出現的系統后錯誤采取隨時叫停并且加以糾正的話,就會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思路,挫傷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一般來說,錯誤分析是對病句進行檢驗,類似病理解剖;對比分析是把兩種(或更多的)語言進行比較,在最初的設想中近似預防醫學,可是事實上預防的作用有限。”錯誤分析在課堂教學、作業批改、教材選擇和補救性教學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當然,錯誤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并不總遵循著某一套固定的規則,錯誤的產生受學習者的母語水平、性格特點、語用嗜好及英語水平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英語教師要努力尋找屬于共性的問題,然后有意識地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英語教學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高遠.對比分析與錯誤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廣鏗.英語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孫勉志.漢語環境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宗炎.語言問題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