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減小消極情感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影響,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和明確學習目標、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還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一顆博愛、寬容之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消極情感;中職英語教學;影響;對策
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消極情感對中職英語教學的負面影響尤為嚴重。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幫助學生減小消極情感的影響,同時教師還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一顆博愛、寬容之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有效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一、情感的定義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人的一種態度。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消極的情感態度。積極的情感態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消極的情感態度則會阻礙知識的輸入,影響學生潛能的發揮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改善。
二、消極情感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影響
英語學習的特殊性使其與情感態度的關系比其他科目與情感態度的關系顯得更為密切。英語與其他用母語教學的學科不一樣,相對更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可見,情感是影響英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英語教學中,情感包括動機、興趣、個性、焦慮程度、自信心等因素。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總是影響著學習者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不難發現,那些學習目標明確、對英語感興趣、個性開朗、自信心強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更加主動,積極性也更高;相反,學生對英語完全不感興趣、害怕學習英語、個性膽怯、自卑等都會嚴重影響學習效果。這種現象在中職學校英語教學中尤為突出,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消極的情感因素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制約著教師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
動機是激勵人行動的內部動因,是個體發起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英語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英語學習者開展學習活動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內部動力,它表現為渴求英語學習的愿望和求知欲十分強烈。反觀中職英語的教學現狀,很多學生不僅害怕學習英語,而且認為學習英語沒有多大用處,在他們心目中專業課程比起包括英語在內的基礎課程來說要重要得多,有些學生甚至存在著放棄英語學習的念頭。可以想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不強,即使教師在課堂上使盡渾身解數也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和熱情的話,他就會越學越有勁;反之,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的話,那么他就會越學越厭倦,即使硬著頭皮去學,也不會收到好的學習效果。雖然一些學生有學好英語的良好愿望,但沉悶的課堂氣氛或者感覺到自己被忽視、冷落,也會極大地挫傷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此外,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這些困難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他們也會逐漸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
3.學生缺乏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并習慣性地以這種評價來關注自己,它通常用一種贊同或反對的態度來表達對自己的成功和價值的相信范圍。簡言之,自信心是個人對自己所持的一種價值判斷。很顯然,自信心強的學生更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害怕犯錯誤,能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效果也更明顯。由于英語基礎差、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或者本身性格內向、膽怯等原因,很多中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信心不足的問題。缺乏自信心會使他們對英語產生厭惡、懼怕心理,不愿意或不敢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三、應對策略
針對上述消極情感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影響,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策略改善英語教學效果。
1.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
要幫助學生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明確學習英語的目標,就應該從就業、社會需求、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如果學好英語就會在崗位競爭中擁有更大的優勢,擁有更多選擇和發展的機會。譬如,一個生產車間的工人如果能讀懂進口設備的英文說明書,一個普通的文員如果能用英語收發電子郵件、接聽電話,那么其被錄用或被提升的機會將會更大。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名老師而喜歡上他的課,也會因為討厭一名老師而討厭上他的課。因此,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
師生關系不好往往是因教師偏心或者師生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引起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對聰明好學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容易忽視學習困難的學生而對他們的批評多于鼓勵。這樣,就會導致兩極分化,加重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對學習英語缺乏自信心,甚至對教師產生敵對情緒。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關愛每一名學生,善于發現和欣賞每一名學生的優點。除在課堂上對學生一視同仁外,課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十分重要。教師平時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了解,尤其是對那些害怕學習英語的學生,更應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與思想狀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獲得學生的信任,學生會因此更愿意、更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主要環節。課堂教學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心靈和情感的交流。因此,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名完全一樣的學生。學生個體之間客觀上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巧妙設計課堂活動,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個人才能、發揮特長的機會,從而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比如,在講授Travel一課時,筆者設置了如下一些有關地理知識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分組搶答:What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What is the capital of the U.S.? What is the largest city in Australia?Can you name two Asian countries besides China? 這樣,學生興致盎然、情緒高漲,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會非常顯著。
此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情緒變化,找出學生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并對癥下藥。筆者授課班級有一名女學生性格比較內向,英語成績居中上等。因為一次在課堂上答錯問題而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這嚴重損傷了她的自尊心,此后她在課堂上總是保持沉默,從不主動參與任何課堂活動。筆者了解到這名女學生擅長畫畫這一情況后,于是就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個游戲環節——聽英語,然后把所描述的情景畫出來。筆者故意讓3名學生同時在黑板上畫,其中包括這名女學生。果然不出所料,這名女學生畫得很好,贏得了全班同學的一致好評,筆者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揚了這名女學生。此后,這名女學生恢復了自信,在課堂上也逐漸活躍起來。可見,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體驗到平等、尊重、民主、寬容、關愛,學生才能逐漸克服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進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