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要在計算機教學中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以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走在網絡技術應用的前沿,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只有具備與時俱進的知識結構,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教學才能卓有成效。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建構主義把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點,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一、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使學生完成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理論下,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境成為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的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形成穩定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非認知因素的核心,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教學設計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協作學習,會話交流
利用網絡資源庫的空間開辟分門別類的網上交流園地,學生通過FTP等上傳工具提交自己的作業,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博客、BBS、E-mail、在線交談、視頻會議等方式實現同步或異步交流。在學生與教師的協作過程中,學生能獲得教師的指導,教師也能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學生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從而豐富了對知識的理解。
3.意義建構
意義建構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其建構的意義是指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性質、規律及內在聯系。
二、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方法
1.“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的目的在于為學習者提供建構知識理解的一種概念框架。教師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學生根據自身的最鄰近發展區,在計算機網絡建構的問題情境中獨立探索,然后進行小組協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著學生逐步深入理解。例如:在講Flash二維動畫軟件啟蒙課時,學生已在網上瀏覽過許多Flash佳作,教師必須把復雜的精彩作品分解成一個個易于解決的技巧,讓學生從最基本的動畫學起,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這一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搭“腳手架”。假設當前學習主題為“如何制作直線伸長的動畫”。打開Flash后,學生可以把原有“畫圖”工具的認知經驗同化到當前所畫線段上,在畫過一條水平線段后,這條線段還是無法伸長。有的學生在看到軟件上方的影格后,想到在同一水平線上再畫長一點的線段,讓它們由短到長地漸變,這樣“腳手架”就被一步步地搭起來了。
進入情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逐步進入學習情境,畫好線段后選中“frame properties”對話窗,再選擇“Tweening”中的“shap”選項,水平直線伸長的動畫便完成了。
獨立探索。在與機器交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制作了垂直線的伸長,有的學生制作了斜線的伸長,有的學生則把幾種直線段連接起來組成幾何圖形的漸變。教師可以把做得有新意的作品及時在網上展示出來,引導學生沿著“腳手架”繼續攀升。
協作學習。學生把起步的認識經驗同化到當前新的認識經驗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不斷創新。有的按線段伸長生成正方形,有的生成五角形,有的從一種幾何圖形漸變為另一種幾何圖形,但不論哪種圖形都能表達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效果評價。獨立探索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協作學習則使學生在沿著“腳手架”快速前進的過程中達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個教學過程由起初的教師引導發展到后來的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后是學生獨立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這就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智力水平。
2.“拋錨式”教學
“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要求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一旦事件或問題被確定,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例如:在講Web服務器的內容時,學生在計算機網絡教室帶著濃厚的興趣急于把個人的主頁作為一個網站發布到網上,供同學和教師瀏覽。這一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創設情境。在每臺計算機上都預裝有Win98和Win2000 Server雙操作系統,在Win98系統中安裝PWS,在Win2000 Server系統中安裝IIS5.0,在教師機的主頁中有關于IIS5.0圖解教程,學生也可以通過Internet網查閱相關資料。
確定問題。學生在Win98+PWS的環境中和教師的示范下給個人網頁的文件夾建立虛擬主目錄,任何一名學生只要輸入教師機的IP地址,在局域網內都可以瀏覽教師機上的內容,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把本機上PWS的虛擬主目錄設置好后,緊接著就在本機上測試個人所架的網站,之后便帶著興奮和喜悅讓同學欣賞自己的作品。那么,在Win2000 Server+IIS環境中怎樣設置Web服務器呢?學生自覺地切換到了另一操作系統。
自主探索。學生打開IIS后,一看界面就會把原有的認知經驗同化到當前學習的新知識中,即給個人網頁的文件夾建立虛擬主目錄,經測試后發現在輸入IP地址后就可以直接訪問其他同學的網站了,另一部分學生的網站在輸入IP地址后卻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這樣,在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的情況下,有的學生就在IIS每個標簽的選項內一項項地進行試驗,有的學生想到了教師的圖解教程,有的學生則想到了Internet,便通過搜索引擎查閱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協作學習。由于學習個性化的特點,有的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疑問,有些學生在與其他同學共同協商后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由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所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學習氣氛異常活躍,個性化得到體現,有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還完成了FTP服務的設置和SMTP服務的設置。在教學中,最好的辦法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讓學生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
3.隨機進入教學
隨機進入教學是指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呈現。
三、網絡環境下計算機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層面的分析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在由建構主義建構的計算機網絡學習情境中,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是搞好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基礎。學生自主探索,在對信息作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同化或順應。
重視情感教學。面對顯示器屏幕,學生無法像在傳統課堂上一樣受到教師的關注,因此學生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完善都需要教師重視情感教學,設計人性化的學習情境。
2.技術層面的分析
網絡流式媒體技術的應用對超媒體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Real Media、Windows Media和Quick Time等軟件的應用為開展計算機網絡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Flash、Java、ASP.net等技術的應用也有助于教師創設人性化的學習情境。
參考文獻:
[1]張屹,祝智庭.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2,(1).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