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實際,鼓勵學生實踐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將來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優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探索
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在求職觀念、職業素質、求職能力等方面存在問題,國家為應對這種狀況,要求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2007年,教育部下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對就業指導課程的性質、目標、主要內容、課程設置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強調教學方法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突出要求的是理論教學。實際上,職業發展教育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需要高校在完善理論教學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實踐環節。
一、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的重要意義
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實際,鼓勵學生實踐與職業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將來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優秀職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實踐環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職業發展教育中有一些重要內容是相當抽象的,如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對于這些,學生如果不參加實踐,就無法真正理解,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枯燥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抓好實踐環節,一方面可以解決職業發展教育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豐富教學內容,消除學生的枯燥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到學習理論知識的必要性,進而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熱情。
二是實踐環節可以提高學生了解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由于學生在學校時缺乏實踐,他們走向社會后適應能力不強,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的實際情況不符,由此產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動力不足。加強職業發展教育的實踐環節則能夠使學生盡早了解社會的實際情況,并針對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
三是實踐環節有利于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實踐環節是在職業發展教育和各專業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換言之,實踐環節就是理論具體化的過程。在實踐環節中,學生如果對理論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就很難對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實質的分析,就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也可能發現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向學校反饋。這樣,教師就可以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改善理論教學效果。
二、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的內容
“理論加實踐,四年不斷線”是許多高校職業發展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這些學校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最終形成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符合學生特點的實踐活動:一年級的認知性實踐,二年級的體驗性實踐,三年級的專業性實踐,四年級的就業見習實踐。
1.認知性實踐。一年級的認知性實踐是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基礎性環節。學校要求學生圍繞認識學業與職業發展的關系、培養現代職業意識、開創美好未來等主題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調研等活動。同時,要求學生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形成調研成果,撰寫出有實際內容、理論水平和參考價值的調查報告。通過參與認知性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加強職業認知和自我認知,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初步了解職業要求和職業發展規律。
2.體驗性實踐。二年級的體驗性實踐是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必要環節。學校要求學生圍繞職業發展、專業學習,以服務社會為主,開展勞動鍛煉、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調研成果。通過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確立職業意識,形成職業道德,塑造職業心理,強化職業能力,初步樹立科學的職業觀、就業觀和創業觀。
3.專業性實踐。三年級的專業性實踐是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專業應用環節。學校要求學生圍繞職業素質拓展、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心態調適等方面,結合專業特點,以預就業實踐、專業課題調研、項目研究和就業市場調研等內容為主,結合專業開展調查研究、科研或實習活動,形成科研及實習成果。通過參加專業實習性質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逐步了解管理崗位,并對實踐單位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既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扎實的專業基礎,又有綜合運用并發展這些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鍛煉工作能力,正確認識就業市場,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4.就業見習實踐。四年級的就業見習實踐是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教學體系中的畢業見習環節。學校要求學生圍繞實際就業、創業并根據自己的就業意向和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任務到合適的單位進行畢業實習或就業見習,開展實踐活動,提升求職能力,實現順利就業。
三、職業發展教育的實踐類型與開展形式
在實踐類型上,實踐活動分為工作鍛煉類和能力培養類兩種。工作鍛煉類主要指學生在校內外利用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活動、社會調研活動等形式參與實際工作以鍛煉工作能力。一年級學生可以以校內工作為主,適當開展社會調研類的校外工作,二、三、四年級學生主要以校外工作為主。能力培養類活動主要指學生通過擔任各級學生干部來培養個人綜合能力的活動。一、二年級學生擔任學生干部可換算成相應學時,三、四年級學生擔任學生干部不再換算成學時。能力培養類活動的學時數每年最多占總學時數的30%。
實踐環節由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統一負責,學校課程負責人具體部署安排,指導教師具體指導。實踐環節分為分散開展與集中開展兩種形式。分散開展指由各學校統籌規劃,由學生個人聯系實踐單位并自主開展實踐活動,由班主任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監督考核。這種實踐活動可在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的任何時間開展。集中開展指由學校統一安排部署、以項目化運作開展實踐活動,由帶隊教師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監督考核。這種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期間進行,可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四、職業發展教育實踐成績的評定
學生實踐環節的成績評定主要依據實踐報告。實踐報告分為兩部分:一是實踐基本情況,包括實踐的時間、地點、活動開展情況、收獲和體會,不少于800字;二是結合理論課內容,一年級寫職業生涯規劃書、二年級寫實踐崗位改進建議書、三年級寫實踐單位改進建議書,不少于2000字。學生需提交實踐報告的電子版和紙質版各一份。然后由班級學習委員匯總后提交主講教師。紙質版供主講教師批閱并給出成績,由學校保存;電子版匯至教研室并由其保存。每年9月,主講教師對實踐報告按滿分60分進行成績評定。實踐基本情況占30分,主講教師根據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收獲和體會打分;實踐結合理論課部分占30分,主講教師根據分析的深度、廣度,對策和建議的科學性、可行性、針對性,字數的多少等情況打分。
五、對學校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的評比
為了保證各院(系)認真推進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真正實現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實踐的目的,學校每年對院(系)職業發展教育實踐環節進行評比,可以由學生處、團委組織相關人員組成專家組,到各院(系)按照班級數10%~20%的比例抽測《職業發展教育手冊》,按百分制打分。其中實踐時間占40分,實踐時間達到規定學時數的學生比例乘以40即是該項的得分;實踐活動內容與實踐要求的符合程度占20分,符合年級相應實踐要求的學生比例乘20即是該項得分;實踐的收獲和體會占10分,實踐收獲和體會真實、深刻、豐富的學生比例乘10即是該項得分;實踐與理論課的結合程度占30分,抽查理論作業符合要求的比例乘以30即是該項的得分。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