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產物,同時,它又不斷推動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向前發展。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光輝歷程。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產物,同時,它又不斷推動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向前發展。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的光輝歷程。這三十多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快速發展的三十多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發展的三十多年。
一、順應歷史潮流提出改革任務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這幾十年,是黨執政經驗的積累期。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發展,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成功與失敗的標志是能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和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黨的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發生了偏差,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6年,“中國經歷了10年浩劫之后向何處去”是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當時鄧小平盡管尚未恢復工作,但他憑著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認識到“兩個凡是”的錯誤,并提出了要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認為,人們應當把毛澤東思想看做一個科學的體系,要把經過實踐證明的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同毛澤東的錯誤觀點區別開來,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要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沿著改革開放之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可以說,新時期的歷史就是鄧小平的這些思想觀點逐步轉化為現實的歷史。鄧小平不但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任務,而且描繪并規劃了具體藍圖,領導制定了實現這個藍圖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從而始終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大方向。而今,改革開放已成為深入民心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二、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指導
鄧小平理論不僅為我們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更為我們建設了一個新時代。他關于發展的思想主要是圍繞“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和“怎樣發展”展開的。
1.為什么發展
對此,鄧小平講得最透徹、最充分。他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要集中發展生產力,“要把經濟建設當做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發展才能消滅貧困、才能興國安邦,“發展才是硬道理”。
2.發展什么
鄧小平一再強調經濟發展的最高原則和終極目的是人,發展要造福于人民群眾。他指出,人民是革命的主體,也是建設的主體,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反復強調,搞改革和建設、進行決策都要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善于總結群眾的經驗和創造,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3.怎樣發展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期間考慮最多、反復論述的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即如何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他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發展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堅持改革開放就是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通過體制改革從內部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通過開放從外部創造條件以利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通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順利發展。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他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有力地激發了社會活力,推動了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決定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但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也會反過來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為此,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兩個文明”一起抓,要“兩手”都要硬,同時還要處理好“先富”和“后富”的關系。鄧小平提出“先富”政策的同時強調“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要“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此外,鄧小平還提出要處理好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人的發展。為此,鄧小平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并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和“科教興國”的戰略。
三、鄧小平理論關于改革開放的理論突破
黨的十五大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為主題和靈魂,在一系列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上都有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從而為推進改革、解決發展中的一系列難題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第一大突破,關于“基本經濟制度”的概括。第一次提出了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核心觀點的基本經濟制度論斷,大大深化和拓展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
第二大突破,提出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第三大突破,提出了關于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重組”的理論。一是指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有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二是指出公有資產占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三是指出只要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就會得到增強。
第四大突破,提出資產重組要“以市場為導向”的理論,指出要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盡快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第五大突破,關于股份制改革的論述。一是明確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二是指出“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是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
第六大突破,提出了要“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首先,要求國有企業縮小拉得過長的戰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具有經濟規模、處于行業排頭兵地位的國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在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上下工夫。其次,提出了要“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
第七大突破,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這意味著允許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經營并獲得相應收益。
而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了,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大多數國有重點企業實行公司制改革,扭虧增盈成效顯著。二是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商貿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三是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在生產、流通等領域的重要作用。
綜觀鄧小平理論從“孕育”“生長”到“成熟”的過程可以發現,鄧小平從中國實際出發,緊緊圍繞當今中國發展的主題,以不斷解決經濟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的重大矛盾、問題為主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始終是其中心問題,充分體現了其“實踐性”。
參考文獻:
[1]侯惠勤.論繼續解放思想[N].浙江日報,2008-03-10.
[2]陳雪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30年探索[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8,(3).
[3]王心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0).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