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教育“五化”“四結合”的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了就業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增強了學生的職業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就業教育;項目化;社團化;實踐化;網絡化;社會化
一、注重就業教育隊伍建設,有效實現就業教育“四結合”
在建設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就業教育隊伍時,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1)組建教學骨干隊伍,并將其分成職業規劃、職業素質、就業技巧、創業指導、社會適應等五個教學組;(2)開展師資培訓,鼓勵就業指導教師到學生中去、到企業中去、到其他高校去,開展調研和學習,提高工作能力與教學水平;(3)開展集體備課和教學研究活動,通過集體備課、預制教案、主講示范、課堂聽課、課后研討、分析總結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4)編寫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就業教育教材;(5)邀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主管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參與大學生就業指導,構建多元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形成就業指導合力。
在職業發展與就業教育方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努力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堅持就業教育與學生的思想教育相結合。把就業工作人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機地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層就業教育,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的職業理想和職業價值觀。二是堅持就業教育與學生素質培養相結合。就業工作職能部門與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部門密切合作,把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納入就業教育隊伍體系中,根據現代職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以促進學生成才為主線,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三是堅持就業教育與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就業工作職能部門與團委共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成長目標與社會人才需求標準相結合,進行職業目標探索與定位。四是堅持就業指導教育與就業崗位相結合。在教學設計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從事現實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素質為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學習型工作任務,通過工學結合、社會實踐等環節,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二、就業教育課程建設項目化,適應高職教育規律
根據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就業指導課采用項目化教學指導方法,使各項目具有系統性、循序漸進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及其實際需要,將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在大一主要幫助學生建立目標動力,解決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怎么學習的問題,講授“社會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職業生涯設計”“職業素質培養”等內容;在大二主要幫助學生確立就業觀念,解決就業思想和就業去向問題,講授“擇業觀”“擇業心理”“求職擇業技巧”等內容;在大三主要進行社會適應教育,解決如何適應社會、干什么、如何干的問題,講授“就業程序”“社會適應”“崗前職業教育”等內容。這樣,就把企業職工培訓的內容前移到學校,從“什么是工作、為什么工作、為誰工作、怎樣工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崗前職業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價值觀,縮短學生的崗前適應期,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踐證明,項目化教學符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適應高職教育的規律。
三、就業教育形式多樣化,多方位提升就業指導的質量
1.就業教育社團化
大學生職業發展協會這一學生社團作為學校與學生聯系的橋梁,密切配合學校的就業教育工作,組織學生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就業能力素質拓展訓練,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邀請校內外專家、優秀畢業生為學生作就業教育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提升學生的就業意識和職業素質;開展網上、課外就業咨詢服務,引導學生堅定信心,學會生存。
2.就業教育指導實踐化
將就業教育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組織有利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自我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專業培養目標社會調查,舉辦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并對自己進行合理定位。高職院校還要重視實踐促成才、實習促就業的生產育人工作。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形式。通過頂崗實習,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崗位職責,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初步具備愛崗敬業、團隊協作、求精求新的精神,為將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基礎。
3.就業教育網絡化
充分利用學校的就業信息網建立就業管理平臺,開設網上就業教育在線課堂,向學生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及形勢,對不同用人單位的用人觀進行比較,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心理調適和面試技巧、求職禮儀、交流與表達、必備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培訓,幫助畢業生維護合法權益、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制作簡歷,實現就業教育與指導網絡化。
4.就業教育指導社會化
將就業指導課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邀請企業領導和優秀畢業生到校作專題報告,指導學生做好就業的心理和能力素質的雙重準備。邀請企業領導、優秀校友參與教學大綱、實訓實操環節和方案的修訂工作,建立企業與畢業生交流、對話的有效平臺,促進就業教育工作。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