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失業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如何影響銀行的信用規模,進而對國內就業產生影響,得出貨幣政策的實施可以影響國內貸款規模,國內貸款的變動可以滯后兩期對就業產生沖擊的結論。筆者認為,只要有效運用貨幣政策就可以積極促進就業。
關鍵詞:貨幣政策;法定存款準備金;就業;奧肯定律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5-0008-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2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和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國經濟融入國際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這都使我國未來的就業形勢變得十分嚴峻,是關系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世界經濟遭受重創,金融市場急劇惡化,股市連連受挫,我國也同樣面臨著經濟貿易下滑,大量企業倒閉,致使失業人口不斷攀升的局面,因此我國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2008年兩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應量,促進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手段,在促進就業和緩解失業壓力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職責和任務,因此,深入研究我國失業和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庸俗經濟學的代表薩伊(Jean Baptiste Say)把貨幣僅僅認為是流通工具,其把貨幣和貨物的流通速度等同起來。[1]托馬斯·孟(Thomas Mun)認為貨幣和商品有密切關系,當貨幣數量豐富時商品的價格將上漲,當貨幣數量缺乏時則商品價格將將下降。[2]洛克(John Locks)認為貨品的價值分為固有價值和市場價值兩種,固有價值起因于其所滿足的欲望,市場價值則為供求關系所決定,而貨幣的價值只是由供給數量決定。[3]休謨(David Hume)認為任何物品的價格都是由商品與貨幣之間的比例所決定,任何一方發生變動均會引起物價的漲落。[4]奧地利學派的魏克賽爾貨幣理論的中心內容是貨幣價值理論,他認為物價的變動是貨幣數量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貨幣價值理論應該是動態的,要考慮時間因素。[5]林達爾(Erik Lindahl)是魏克賽爾的學生,他認為貨幣管理當局影響物價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降低利率使所有資本價值增加,而提高利率則可降低所有資本價值同時影響投資,造成物價的降落導致失業。[6]新古典綜合學派是由薩繆爾森(Samuelson)創立,在他們看來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金融中介信貸的可獲性發揮作用,它雖然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但不適應控制通貨膨脹。[7]現代貨幣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有費雪(Irving Fisher)、約翰·穆勒(John Mill)、庇古(Arthur C.Pigou)、弗里德曼(Friedman)等,他們認為政府應該采取固定的規則避免過多的干預自由市場。[4]
凱恩斯學派的“相機抉擇”論和弗里德曼的“單一規則”論在貨幣政策研究方面最具影響。“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指在經濟蕭條時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反之,在經濟過熱時采取收縮性的貨幣政策抑制有效需求,限制投資和消費的增長。而“單一規則”則認為不管經濟形勢怎樣變化,都要維持一個穩定的貨幣供給增長速度。
國外經濟學家對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的研究,對于正確認識我國的貨幣政策很有幫助,目前我國就業壓力急劇增加,如何正確使用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貨幣政策和就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貨幣政策促進就業的傳導機制分析
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①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了實現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再貼現業務、公開市場操作和準備金制度三大政策工具。由于在我國再貼現業務和公開市場操作起步較晚,并且對金融市場和金融結構的要求條件較高,不便于本文分析,因此本文以法定準備金制度為研究對象。
中央銀行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者,通過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產生極大影響,用公式表示為:D=C×。其中,C為基礎貨幣;r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e為超額準備金率;c為現金漏損率;h為財政性存款比率;D是貨幣供給量。
通過上述公式可看出,中央銀行完全可以通過改變法定準備金率來影響整個社會的貨幣供給量。具體而言,中央銀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使派生乘數提高,有利于銀行擴張信貸,引起貸款和投資的擴大,增加貨幣供給量;反之,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則使派生乘數下降,貸款與投資緊縮,從而產生相反的效果,降低貨幣供給量。
在經濟蕭條時期,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通過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引起貸款和投資的增加,擴大生產能力來刺激總需求,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根據奧肯定律②可知,當實際GDP增長相對于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1%,也就是說GDP的增長能夠降低失業率,因此可通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引起投資增加,促進經濟增長,從而促進就業。它的傳導途徑如下圖所示:
三、我國失業人口變動與銀行貸款的關系
由于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沒有失業這一概念,失業問題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才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因此,本文在分析貨幣政策與就業之間的關系時選取的時間是自1978年起。
從圖2看出,城鎮失業人口增長趨勢成倒S型,1984年失業人口最少,此后呈增長趨勢,1992年出現短暫拐點,失業人口有所減少,但總的趨勢一直在增加;在改革開放初期,失業率曾高達5%以上,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開始回落,1996年以前失業率一直低于3%,但自2002年起便一直高于4%。
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投資、吸納就業人口的主體。企業投資的資金來自銀行信用的擴張,其的變化代表著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實施效果,因此本文就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國內貸款為研究點,探討貨幣政策工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改變如何影響就業。
從圖3可看出國內貸款的變化率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口變化率大致呈反比例關系變現,當國內貸款增長迅速、增長率增大時,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的增長率便呈現出下降,甚至是負增長趨勢;反之,當國內貸款增加率降低或是負增長時,失業人口變化率便呈增長趨勢,但它們不是同步發生,失業人口變化率總是滯后于國內貸款變化率幾年才能表現出來。
同時圖3也反映出我國的失業人口出現了幾次大的波動分別在1984、1990、1998和2003年,這幾次失業人口的變動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1982年,由于我國實行寬松性貨幣政策,加大了對企業的貸款力度,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的失業人口大幅度降低,1984年失業人口僅為235.7萬人,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國家為抑制信用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在1987-1988年兩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由10%提高至13%,大力緊縮銀根,減少銀行的信用擴張,抑制了通貨膨脹,但也阻礙了經濟發展,我國經濟陷入衰退期,致使我國的失業人口節節攀升,1990達到了383.2萬人。1998年,為了降低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危害,中央銀行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降低至8%,并在1999年再次下調至6%,大力放松銀根并加大對企業的貸款額以求促進經濟增長,受到了明顯的效果,盡管當時我國正進行國有企業的改制,并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致使大量職工下崗失業,但由于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又增加了大量就業崗位,使我國的失業人口比較穩定,沒有大幅度的增長,直到2002年都控制在800萬人以內。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穩定國民經濟的運行,2003-2007年5年間,中央銀行又6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由6%提高至13.5%,再次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降低貨幣信貸總量的增長速度,雖然穩定了物價,但使經濟發展放緩,使我國的失業人口2008年再次創歷史新高達到886萬人。
四、貨幣政策與失業人數波動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以1983-2007年年度數據,通過研究失業人口增長率為國內貸款增長率之間的關系說明貨幣政策與失業人口的相關性。其中失業人口變化率和國內貸款變化率都是以T年為基準,T+1對T年的增長率作為數據。
2.實證分析
根據AIC和SC最小的準則,選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4期,利用VAR(2)模型對失業人口增長率及貸款增長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其中SY為失業人口增長率,DK為國內貸款增長率,得出矩陣為:
SYDY=0.610.310.280.36SY(-1)DK(-1)+-0.76-0.10.790.04SY(-2)DK(-2)+-0.15-0.060.51-0.21SY(-3)DK(-3)+-0.090.24-0.3-0.24SY(-4)DK(-4)+-0.0010.188
圖4可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值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里面,說明此模型是穩定的,因此可做脈沖響應圖。
下面給貸款增長率一個沖擊(喬利斯基分解)得到關于貸款變化率的脈沖響應函數圖(見圖5)。
從圖5可看出,對本期給國內貸款增長率一個正標準差新息沖擊后,失業人口增長率在第二期開始降低,到第四期達到最小,以后各期上下小幅波動并逐步減少,表明國內貸款增長率從第二期就可以對失業人口增長率產生影響,這與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整時間與失業人口的變化情況基本相符,因此可認定只要實施正確的貨幣政策就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有效的促進就業。
五、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幾點結論:一是我國城鎮失業人口的數量在總趨勢方面是不斷增加的,這是由我國的人口基數、就業結構、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城鎮人口失業率可有一個變化范圍,只要不超過這個范圍的失業率都可以認為是自然失業率。我國登記的城鎮失業率一般大約4%,根據歷史數字,可把它認為我國的自然失業率。二是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能夠有效影響國內貸款額,而國內貸款額的增加能夠有效刺激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根據奧肯定律,其可以減少城鎮失業人口的數量。三是國內貸款的變化對失業人口有明顯的影響,當國內貸款快速增加時使失業人口增長率降低甚至為負增長,當國內貸款增加緩慢或為負增長時,失業人口便呈現增長趨勢。國內貸款變化率對失業人口變化率的沖擊有滯后性,當期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從第二期開始起作用,第四期達到最小。四是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只要適度運用貨幣政策就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增加就業。
參考文獻:
[1]盧森貝.政治經濟學史[M].北京:三聯書店中,1961.
[2]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二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6.
[3]約翰·洛克.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后果[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2.
[4]陳岱孫,尚德文.近現代貨幣與金融研究-主要流派理論比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7.
[5]魏克塞爾.利息與價格[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
[6]林達爾.貨幣和資本理論的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3.
[7]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2版)[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