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監管者聲譽和公信力的視角分析了銀行業監管有效性問題,從銀行業市場準入監管,銀行業業務運營監管以及市場退出監管三個方面具體分析監管者聲譽和公信力對被監管者行為和監管有效性的影響。即擁有良好聲譽的監管者在準入監管中審核要更加嚴格,以保證獲得準入資格的銀行最優;監管機構代表社會公眾的利益對金融機構實施監管,在監管過程中嚴格執行監管,按照制度辦事,代表政府實行銀行業的監督和管理,有效的查獲銀行的不規范行為,銀行為了維持和增強來自監管者的“聲譽溢出”,加強自身的聲譽建設,也自覺減少采取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動機;在市場退出監管中,監管者出于聲譽維護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過度行為,避免了過高的救助成本和社會財富的損失。
關鍵詞:銀行監管;監管者聲譽;聲譽溢出;銀行聲譽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2-0065-03
一、引言
目前世界對于金融監管機構聲譽問題的研究并不多見。巴蜀松和陳華良(2005)研究了金融機構的政府救助與監管聲譽的關系,研究指出:對于金融機構的違規破產,政府不合理的救助行為會極大損害其監管聲譽,降低監管威懾力,同時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的產生和違規概率加大會造成政府救助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和社會總財富的持續減少。[1]陳學彬(2004)對政府監管和聲譽給出了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和非對稱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分別討論了我國金融市場規范發展中違規獲利的誘惑力與規則的強制力之間的博弈均衡、學習機制與示范效應的影響,認為任何“下不為例”都將對監管者的信譽和監管法規的嚴肅性帶來嚴重的危害,必須堅決制止。[2]Boot和Thakor(1993)通過建立一個兩階段的銀行資產選擇和政府監管的動態博弈模型及其均衡,闡明了監管者在追求自我利益而非社會福利過程中有強化自己聲譽的動機,這一動機影響了銀行的破產政策,并增強了存款保險基金的責任。[3]張勇(2006)對監管者聲譽、銀行聲譽對銀行經營行為的約束進行了分析,分析指出良好的監管者聲譽對銀行合規經營具有較強的約束作用,這一點解釋了監管者聲譽對銀行聲譽的溢出效應。在監管者與銀行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中,銀行的初始聲譽和長期利益關注程度也仍然對銀行合規經營有較強的約束作用。[4]雖然以上研究涉及到了監管者信譽、公信力與被監管機構行為的關聯性問題,但受限于研究的目標,大部分研究并沒有全面而深入的考慮監管者本身的信譽問題以及它對被監管者行為和監管效率的影響。本文正是基于監管者聲譽和公信力的視角來分析銀行業監管有效性問題,從銀行業市場準入監管,銀行業業務運營監管以及市場退出監管三個方面具體分析監管者聲譽和公信力對被監管者行為和監管有效性的影響。
二、監管者聲譽的溢出效應-基于市場準入監管分析
由于聲譽的溢出性,監管者聲譽會對銀行業聲譽、新銀行的聲譽產生影響,使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變得非常復雜。在現代金融體制下,政府對銀行的經營進行監督,存款人和政府間是委托代理的關系,即政府受民眾的委托對銀行進行監督。
1.擁有良好聲譽的監管機構通過市場準入機制保證新銀行的優質。
從銀行的角度而言,銀行作為市場競爭主體有利潤的要求,在存款人與銀行的代理關系中,銀行為了吸納存款的需要,總是極力宣傳的優勢,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承諾。某些經營狀況惡劣的銀行,利用社會公眾的優先信息和有限理性,以較高的利率吸引儲戶。在高利率的引用下,一方面資金流向經營不善甚至瀕臨倒閉的銀行,對存款人的利益造成極大的威脅;另一方面,“好”銀行失去了應有的資金來源,影響其正常經營。在市場資金價格(利率)導向下,正常的金融秩序被破壞,社會資金達不到有效配置,不僅會產生嚴重的金融風險,還可能因想到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
從監管的角度而言,市場準入是監管的首要環節,把好市場準入關是保障銀行穩健運行和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的重要基礎。按照一般經濟學的含義,一個行業的數量變化對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長期來看,新機構的進入必然增加行業風險。而對銀行機構的市場準入監管,可使銀行機構的數量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上,把不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機構拒之門外,從而為銀行業穩健經營提供保障。市場準入的監管往往伴隨著銀行成立的其他條件,監管方通過市場準入的監管可保證新銀行機構有適當數量的股東,充足的財力,與業務結構相一致的法律結構,以及具備專業知識,道德水平,能穩健審慎經營的管理人員。
2.良好的監管者聲譽對準入銀行產生初始聲譽
自由銀行業中不存在市場準入制度,新進入市場的銀行不能享有其他相關利益主體,特別是監管機構的“聲譽溢出”效應,以及對股東資質審查等帶來的存款人的信任和風險擔保。新銀行沒有市場交易的信用記錄,使市場上的存款人缺乏必要的信息對新銀行的風險程度產生預期,其初始聲譽是很低的,而政府提供的監管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良好的監管者聲譽可以為新進的銀行賦予聲譽,緩解消費者和銀行機構之間的信息約束。大多數存款人并不了解銀行真實的運行情況和支付能力,即使有一定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保障,存款人也未必有能力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一旦個別銀行經營處理問題引起支付困難,人們就會因恐慌而認為所有銀行都會有問題繼而形成大范圍的集體擠兌,導致原本經營正常的銀行也被拖垮。可見,在信息約束的前提下,個別金融機構的問題通常完全可能影響到公眾對相關金融機構的基本信心,從而引起公眾行為的收縮,造成系統性的支付風險和信譽風險,進而引發金融危機。監管機構是具有公信力的組織,所以監管者聲譽提升了銀行的初始聲譽,監管者聲譽溢出導致的銀行聲譽的增強,政府為銀行提供了隱形的擔保,增強了存款人的信心,減少了無效的擠兌。
三、監管者聲譽和銀行聲譽對于銀行行為的約束——基于銀行業業務運營監管分析
監管機構對銀行業業務運營的監管是銀行監管的核心內容,由于存在監管人員不能發現信息的知識不對稱,以及金融機構刻意隱瞞信息的披露,監管當局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其中,監管聲譽的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基于監管者聲譽在監管過程中嚴格執行監管,按照制度辦事,代表政府實行銀行業的監督和管理,有效的查獲銀行的不規范行為;二是銀行為了維持和增強來自監管者的“聲譽溢出”,加強自身的聲譽建設,自覺減少采取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動機。
1.銀行增加對自身不規范行為被查獲的預期
從監管者的角度而言,金融市場的紛繁復雜和信息約束的現實往往使得監管當局在監管當局在監管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并且“官僚賭博”動機、監管者道德風險、監管者與被監管機構的“共謀”會產生監管寬容。Boot和Thakor(1993)的分析表明,由于社會公眾與監管者之間是信息不對稱的,[5]所以一般情況下監管者的最優監管政策比社會最優監管水平要寬松得多。銀行業監管者聲譽是在監管當局作為社會公眾的代言人,信守規則,履行契約,對被監管者實行的管理監督過程中形成的。作為監管行為和效果的一種記錄,擁有良好聲譽的監管者向社會傳遞的信號,即是在銀行監管過程中,監管者克服信息約束,增強監管能力,摒棄了監管合謀和監管尋租,以社會大眾和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實施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并促進銀行監管有效性,保持金融穩定和社會利益。因此,監管者的聲譽可以增加銀行對自身不規范行為被查獲的預期,從而減少采取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動機。
2.銀行主動減少采取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動機
如果說監管者的聲譽可以增加銀行對自身不規范行為被查獲的預期,從而“被動”地減少采取不規范經營行為的動機,那么銀行出于建設自身聲譽的要求,維護監管的溢出聲譽而謹慎經營,不施行違規運營的行為則是“主動”的。由于存在嚴格的市場準入,商業銀行獲得牌照的成本很高,這使獲得準入的商業銀行更加珍惜所獲得的“聲譽溢出”,因為銀行的牌照價值較高,實際上即是銀行長期利益的貼現。另外,這種聲譽溢出增加了銀行特許權價值,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會謹慎權衡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并在銀行的營運中關注自身聲譽且發揮聲譽的機制特性,這更容易形成良性的聲譽均衡。
Keeley(1990)從“特許價值”(Franchise value)的角度考察,認為市場準入的存在創造了一種特許價值,這種特許價值也是銀行破產退出的成本。[6]而在一個擁有良好的監管信譽的金融環境中,這種特許價值無疑更大,一旦失去,其損失成本也更大。從經濟學意義上,銀行特許權價值在本質上是銀行憑借其特許地位獲得的經濟租金,銀行特許權價值的存在使得銀行能夠強化其自律機制,減少其冒險經營的動機,保持銀行的審慎經營。Keeley(1990)和Demsetz等人(1996)的實證研究發現,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對銀行的謹慎性監管有顯著影響,特許權價值降低將增加銀行投機的激勵,從而導致資產風險的增加反之,將降低投機的可能性,減少資產配置的風險。[7][8]當銀行業進入門檻很高時,銀行數目便很少,單個銀行的壟斷力增強,壟斷利潤的增大無疑將提高特許價值,這也意味著銀行一旦破產,其損失特許價值的代價也很大,所以為了長期的利益最大化考慮,銀行也有激勵維持這種“聲譽溢出”,并在營運過程中控制風險,謹慎經營,不做違規行為,建立銀行自己的良好聲譽。
四、基于聲譽維護的銀行救助-從市場退出監管分析
即使存在嚴格的監管,也不能絕對保證不出現銀行破產倒閉,一旦出現銀行破產倒閉,將不可避免地對整個銀行甚至金融體系帶來影響,如何采取正確措施,將這種影響降低至最小程度也是銀行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
1.救助不足
首先從銀行由于維持良好聲譽的動機分析,由前文分析可知,監管機構和金融中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于市場準入資格審核中的逆向選擇,存在于銀行營運過程中銀行的道德風險,甚至還存在于銀行出現問題之后采取的隱瞞行為。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可能過高,出現嚴重虧損,可能流動性出現嚴重不足,面臨支付困難,但在虧損初期,出于維持自身聲譽的動機,銀行的理性選擇是隱瞞這些情況,銀行可能借助一些財務手法隱藏壞賬的,這將導致問題更加惡化。
銀行聲譽的積累是一個存款人對銀行認識的漸進過程,銀行聲譽的作用在于對風險管理類型的預期而形成經營的良性效應。但是聲譽具有易損性,銀行聲譽也存在不穩定性,一旦監管者發現其存在某種程度的困難而實行救助措施時,就會向市場傳遞關于銀行經營狀況的不利信息,這將破壞銀行的聲譽并使銀行產生更大的困難。特別是當金融市場市場上個別銀行存在問題時,這種逃避救助的行為就更為嚴重。但監管機構考慮的是社會大眾的利益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及時地發現問題銀行并實行有效的救助和糾正,有利于解決問題,避免由于傳染效應 和傳遞效應 而導致更大危機。[9]Corbett和Mitchell(2000)建立了一個兩棲模型對聲譽效應下銀行對政府救助行為的反映進行了分析,主要結論為:一是政府監管的水平越高,銀行隱瞞壞賬成功的可能性愈小,政府監管的水平愈弱,必須提供的救助資本的數量愈大;二是一旦銀行隱瞞壞賬的行為被監管者發現,不同國家銀行的應對行為依照監管處罰的力度而有所不同。[10]如果懲罰費用是足夠高的,則均衡條件較易被滿足,甚至可以用一個很低的救助成本使銀行接受救助。因此,可引申出一個觀點,相對于弱監管者,擁有良好監管聲譽的監管當局能更有效的發現問題銀行并實行懲罰,且以聲譽為擔保有效降低了救助成本。
2.救助過度
銀行出于維護自身聲譽的動機可能導致監管者救助不足,監管者同樣也有維護監管聲譽的考慮,一個強監管者應該要防止在銀行破產救助中產生的救助過度行為。在銀行監管實施過程中缺乏市場機制中自我糾錯的約束性和競爭性,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政府失靈”現象,降低監管有效性。Boot和Thakor(1993)通過建立一個兩階段的銀行資產選擇和政府監管的動態博弈模型及其均衡,指出,即使是在監管者的質量上存在著程度輕微的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對社會最優的較大偏離。[11]巴曙松、陳華良(2005)指出聲譽是保證契約順利實施的重要機制,反映在政府監管上就是對金融機構的威懾力大小。[12]金融機構通過監管者在破產救助中的行為判斷監管者的類型,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果監管者信守監管諾言,對違紀的銀行不輕易實施救助,則認為監管者是強監管者,而且銀行機構認為政府為強政府的概率是遞增的,即監管聲譽加強。反之,監管聲譽得到損害,并可能在繼續違背監管諾言實行救助的過程中逐步喪失。在他們的分析中推導出的主要論點主要是:政府聲譽的下降導致了社會總財富的逐期損失,該損失來源兩部分:一是政府聲譽下降通過學習效應引起原來的“好機構”變成了“壞機構”,增大了損失的概率;二是政府對原來機構的救助成本由于聲譽的下降,使原機構存在道德風險,注入資金或再貸款資金得不到妥善利用而重新變成破產損失。政府聲譽的下降導致了政府承擔的救助成本不斷提高,這是因為新增的“壞機構”破產損失和原破產機構再次破產都需要政府承擔,若政府一味投入救助成本,遲早會出現無力承擔的局面。[13]
監管者出于聲譽維護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過度行為,避免了過高的救助成本和社會財富的損失。強監管者會保持對金融機構的威懾力,考慮到家長制的救助關懷所帶來的聲譽下降,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違規行為的增加,社會總財富的減少和政府救助成本的加速上升,監管機構應避免過度救助行為。因此,對于聲譽下降后果的預期,監管者不會輕易實行有損聲譽的行為,從而減少無效成本的投入。■
參考文獻:
[1][12][13]巴曙松,陳華良.金融機構的政府救助與監管聲譽:一個理論框架和現實解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2]陳學彬.金融監管與違規的博弈分析[DB/OL].http://www.ifsfd.org/focus/more.asp?id=28
[3][5][11]Boot,A.W.A,S.I. Greenbaum,and A.V.Thakor,Reputation and discretion in financial contract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1165一1183.
[4]張勇.商業銀行聲譽問題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6][7][8]Keeley.M.C. Deposit Insurance, Risk, 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5): 1183-1200.
[9]曲曉紅.我國銀行業監管有效性研究[D].甘肅:蘭州商學院,2008
[10] CorbettJ.,Mitchell J.,Banking Crises and Bank Rescues:The Effect of Reputation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32,No.3,Part 2:What Should Central Banks Do?,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