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工作啟動以來,房山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政府主導——專業管理——屬地負責——社區(村莊)發動——居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模式,在全市率先提出建立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先行成功后得到全面推廣。為了進一步提高垃圾減量、垃圾無害化工作水平,探索更加有效、科學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房山區把廚余垃圾的生化處理作為突破口,投資350萬元,引進廚余垃圾微生物處理機,在分類試點地區附近投資建設了良鄉餐廚垃圾處理站。經過運行數據測算,這種垃圾處理機能使1噸廚余垃圾變成2公斤無臭味的肥料,垃圾減量達99.7%,迅速“瘦身”500倍!半人高的一桶廚余垃圾最后緊縮成一把抓起的有機肥料,目前,房山區約4.09萬名城市居民、52個黨政機關和學校的廚余垃圾實現了就近處理,日處理廚余垃圾超過8噸,覆蓋了房、良兩城城鎮人口的28%,并逐步向周邊餐飲單位進行推廣。
抓好廚余垃圾投放與處理源頭
源頭分類質量高低直接決定垃圾末端處理的效果。為此,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房山區從抓好“兩個源頭”入手,對源頭分揀和處理工作流程設備進行了改進完善。
一是抓居民投放源頭,改進分揀方法。投資610萬元,在分類地區科學配備分類垃圾桶、袋,購置專用廚余垃圾運輸車和可回收垃圾運輸車,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確保投放環節設施齊備,源頭分類規范,分類運輸密閉環保。例如以前一直混裝的塑料袋,因不能跟廚余垃圾一起處理,針對這種情況,城市示范小區都改進了投放廚余垃圾的方法,將原來各戶直接投入垃圾箱的廚余垃圾塑料袋進行前端分揀,并且有專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在一旁指導,保證分類質量,有效減少了進入廚余處理站后的人工再分揀工作量。
二是抓廚余垃圾處理源頭,增強處理效果和衛生水平。為解決收料口暴露范圍過大散發臭味污染環境的問題,對廚余垃圾處理機收料口進行封閉式改造。同時增加吊裝傳送帶,減少人工作業,對抑制垃圾臭味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生化處理廚余垃圾變廢為寶
對居民小區日常垃圾成分進行的大量調查分析發現,居民小區廚余垃圾是垃圾構成的主要成分,廚余垃圾水分大、分類要求高、容易變質污染等特點,也是居民分類重點、處理難點和關鍵。針對這個難點,經過多方調研和選型,投資350萬,引進了4臺較為適合的國內先進的廚余垃圾微生物處理機,在分類試點地區附近投資建設了良鄉餐廚垃圾處理站,用于處理房山15個示范小區及周邊黨政機關和學校日常產生的餐廚垃圾。
這種垃圾微生物處理機的原理并不復雜,它通過內預置的以固態為載體的微生物制品,并配合適合的溫度、濕度及供氧條件,微生物在機器內會釋放出大量的分解蛋白(酶),將投入其中的廚余垃圾分解為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低分子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又作為微生物的養分,供微生物吸收和繁殖,代謝出水、氣和生物熱能,如此周而復始地將有機垃圾“吃掉”。剩余物在堆料棚內經過降溫、穩定后形成有機肥料,用于綠化美化建設或作為植物肥料出售,真正實現了整個處理過程的無害環保和資源循環、變廢為寶。
同時,由這種垃圾處理機為主體的垃圾處理站建設靈活,規模可大可小,對設置地點的要求不高,特別適合居住小區集中地區,近距離運輸也極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廚余垃圾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及時收運,基本杜絕了因廚余垃圾造成的臟水橫流、污染環境問題,有效減少了蚊蠅孳生、改善了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