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隨著北京最為炎熱季節的到來,開展近半年的“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在2010年6月和7月分別進入了“綠色餐飲月”和“綠色旅游月”。不同于以往開展的“垃圾減量、垃圾分類 ”活動,這場被劉淇書記稱作 “打一場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人民戰爭”,其打法決定活動成敗。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領導告訴記者,這次垃圾分類、垃圾減量活動最大的特色是把垃圾分類當作系統工程來做,并已經形成了分類管理鏈條。從居民小區試點分類,到“綠色辦公”,到現在的“綠色餐飲月”、“綠色旅游月”,北京市垃圾分類垃圾減量正深入有序地開展,并陸續進入各行各業。
末端處理條件有保障
2010年的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首先從居民小區開始,在劃定的600個居住小區內,倡議居民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樹立綠色低碳、環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在過去開展的垃圾分類活動中,最大的問題是到了清運環節,分好的垃圾又被重新混裝,挫傷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今年的垃圾分類不會白分了。此次推廣的600個居民小區,是在其末端處理條件基本成熟的情況下開展的。目前,北京已經擁有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包括餐廚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等,可以說,分類后的垃圾已經能夠各得其所。從朝陽區試點中可以看到,其專業環衛隊已接管了居民垃圾桶,將垃圾樓改造升級,分為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兩個收集端口,三個密閉垃圾收集桶。在朝陽區,居民分好的垃圾,其運輸路線清晰可行:廚余垃圾入綠桶、其他垃圾入灰桶、“可回收垃圾”入藍桶;不同顏色的垃圾運送電瓶車將對應的垃圾桶直接運至密閉式垃圾分類清潔站,以避免之前使用三輪車運送垃圾容易腐敗、產生滲瀝液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隨后將垃圾分色分類裝進不同的密閉式垃圾箱,壓縮處理到原來體積的1/3;最后,廚余垃圾被送到南宮堆肥廠變廢為肥,其他垃圾被送到高安屯垃圾焚燒電廠“發揮余熱”,而可回收垃圾則進入再生資源回收系統。麥北是北京市600個生活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居住小區之一,通過半年多的努力,目前社區內400多戶居民已有60%能夠主動分類。
房山區在北京市率先提出建立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投資350萬元,建設了良鄉餐廚垃圾處理站,現日處理廚余垃圾超過8噸,覆蓋房、良兩城城鎮人口的28%.
市市政市容委相關領導告訴記者:政府正在抓系統建設和全程管理,包括加快焚燒、生化等資源化處理設施的建設、改造現有的垃圾樓、配備分類收集運輸設備、推進前端作業體制和方式的改革。
減量分類先分廚余
在北京舉行的第11個“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中,市商委、首都文明辦、市市政市容委聯合發出了在餐飲業推進“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通知。市市政市容委副書記、副主任孟令華在講話中說,開展“垃圾分類、減量”應視為提升餐飲業水平的一項長期工作,把推廣“綠色餐飲”文化作為打造世界城市和國際商貿中心的一項重要工作。今后,北京市新建的餐飲美食街、大學食堂等,都必須專門規劃餐廚垃圾處理用地,配建餐廚垃圾處理設施。
據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陳玲介紹,餐飲服務單位在新建、改建、擴建餐飲服務設施時,應當按照《餐廚垃圾收集和處理設施設備配建標準(試行)》,配套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實施餐廚垃圾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按照要求,餐飲服務單位配套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的“門檻”,是營業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營業面積小于2000平方米的餐飲服務單位,餐廚垃圾可以按規范的處理渠道,交由具備資質的企業集中處理,不得轉給個體商販。
配建的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將由政府財政給予一定支持,補助比例大約為50%。目前,市規劃部門正在制定具體規劃標準,使餐廚垃圾處理成為餐館、食堂建設的前期規劃項目之一。“目前已有的餐飲街,想再額外劃出一塊地方建餐廚垃圾處理站,顯得十分困難。”陳玲說,“所以今后把餐廚垃圾處理的前期規劃,正式納入了建設方案,規劃時就需要提前預留建設用地。”
新建小區、高校食堂等用餐集中區,今后新建時也需要配套建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按照相應的“千人配建指標”,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的數量要與餐廳(餐飲街)、小區和食堂的規模直接掛鉤。若未按規定配建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將視為營業手續辦理不全處理。
本次“綠色餐飲月”活動還集中推出四項主題活動:“綠色餐飲,時尚生活”、“適量點餐,杜絕浪費”、“減少一次性餐具”、“餐廚垃圾減量從你我做起”。較大型的餐飲企業需設置綠色餐飲宣傳員、擺放提示牌,主動提示顧客“適量點餐,避免浪費”,“剩菜打包,減少廢棄”;在經營中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子和不環保餐飲具。
全民參與典型引路
如今,在北京的主要街道,有關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宣傳條幅隨處可見,在試點小區,各種招貼畫盡映眼簾,內容詳盡的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指導手冊已經發到居民手中。
作為“綠色餐飲”代表企業,記者在采訪便宜坊烤鴨店這家中華老字號企業時得知,便宜坊已持續進行了三年“節儉有獎日”,由此減少餐廚垃圾300多噸。而作為“綠色旅游”和綠色生態企業,蟹島的循環經濟之路始于10年前,其結合自身條件,建立以沼氣為中心的垃圾處理綜合系統,在園區內初步實現八成固體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投資150萬元的沼氣池,一年可減少100萬元的能源支出和60余萬元的肥料支出。設施成本一年即可收回,真正達到餐廚垃圾“零排放”、設施運行“零成本”。
大興區龐各莊鎮由大隊出資置專門的保潔員每天達民俗旅游戶家里回收垃圾。由原來每天產生垃圾200多斤,現在經過分類利用,產生的垃圾不到100斤。梨花村還建立四個發酵池,將廚余垃圾和樹葉等垃圾推到發酵池里,在高溫天氣下,10天左右垃圾便變成了肥料。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