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是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的產物。建設電子政務,是運用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在線提供政府信息和服務;但IT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順利實施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有賴于推行各種政策,采取相關行政措施,構建良性的技術生態環境。
在推進政府、社會、國家信息化進程中,新加坡政府營造電子政務技術的良性生態環境頗具一格,并側重處理好三對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
一、妥善處理公開與安全的關系
政府信息公開,是推進政府管理民主化進程的一項重要措施。確保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安全,則是關系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妥善處理公開與安全的關系,關鍵在于“度”的把握及基本的指導思想和出發點。盡管兩者都不可偏廢,但要注意在不同階段的主要偏向,才能有針對性地加以糾正。就信息化初起階段而言:最大的阻撓是片面強調安全而否定信息公開的保守觀念;隨著電子服務的興起,主要隱患就是只講公開而忽略安全的躁進情緒。新加坡就較好地處理了政府信息公開與政府信息安全之間的關系。
堅定不移地推行政府信息公開政策。2002年6月13#12316;14日,新加坡資訊局吳彩賓先生率團到中國上海,參加主題為“電子政府——消除數字鴻溝”的第三屆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論壇,并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的專訪。他認為:“政策的透明化不會威脅到國家安全,政府也沒有那么多需要保密的信息。”在政府擁有的信息中,只有極少數屬于秘密范疇,一旦泄密就會威脅到國家安全。而很多情況下,導致保密范圍擴大化的原因,只是基于貌似“謹慎”的一種保守觀念。譬如:一冊資料中,屬于應該保密的內容可能只有一頁;但只要在封面上鈐蓋“機密”章,整冊內容就被列入保密范圍。因此,不能因為安全問題就對實施電子政務心存顧慮,關鍵是如何界定信息的性質。新加坡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重點是具體界定哪些信息不能公開、哪些可以公開。從概念上講,凡被列入向公眾提供服務的政府信息就都公開了,也就被置于公眾監督之下。這樣做能夠保持政府政策與公務員具體執行的一致性,服務內容與服務方式的一致性。從而提高政府透明度,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也確實能使政府的服務做得更好。
賦與數字簽名法律地位。出于訪問權限控制的考慮,公眾要獲取政府信息就必須具有自己的數字簽名或專門密鑰,以在網上認證身份和確保不被別人冒用。
1998年6月29日,新加坡國會通過了由電子商業政策委員會擬訂的《電子交易法》(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該法共分為12個部分,主要內容有:序言、電子記錄和簽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電子合同、安全電子記錄和簽名、數字簽名的效力、有關數字簽名的一般責任、認證機構及證書申請者的責任、認證機構的認證規則、政府對電子記錄和簽名的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對電子填單的認可)等。新加坡《電子交易法》六、七兩部分確認,用數字簽名成功地簽署一個文件,表明了以下兩點:(1)自簽署之時起,文件內容未被修改;(2)可確定簽署者的身份。此外,第6條規定,信息不能僅因采用電子記錄形式而否認其法律效力、有效性或強制執行力;第7條規定,凡法律要求信息應以書面形式記錄或存在時,電子記錄即滿足該要求;第8條規定,當法律要求書面簽名時,電子簽名也符合要求。對于電子合同,《電子交易法》第四部分第11條規定,要約和承諾都可以用電子記錄的形式做出。從而,確認了數字簽名和電子文件(包括電子合同、電子發票)的法律地位,為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合法化奠定了法律架構。
1998年6月,新加坡成功地測試了全球首例政府與政府間的交叉證明,使新加坡與加拿大的商人得以在線相互確認對方的身份。可能采用以電子郵件發送的合同文本上附加數字簽名的方式,在線簽訂電子合同。
1999年2月,國家計算機委員會發布CA執照條例。明確規定,由具有公信力的認證中心以數字證書予以確認的安全電子簽名,同書面簽名具有同樣的法律約束力。目前,發放數字證書的當地機構只有一家,即新加坡政府與本地銀行合資的“網戶保障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各政府機構和銀行都采用該公司發出的數字證書。
采用規范的密碼。在新加坡,許多政府機構的網站都提供電子交易服務,但各個網站往往需要不同的密碼。在公積金個人密碼的基礎上,財政部和中央公積金局于2003年3月1日聯合推出全新的“電子政府密碼”。使用這一個密碼,居民可在12個政府機構的網站進行100種交易。諸如:登錄公積金網站,查看賬戶存款額;往經濟重組股票網站,申請把股票兌換成現金;在公益金捐款網站,向公益機構捐款等。財政部副常任秘書羅錦賢指出,任何新加坡公民都可以申請該密碼。他披露,不但公積金會員已采用這種密碼,另外約有40萬人也將使用它來獲取網上服務,包括學生、家庭主婦等。此外,那些年滿15歲申請身份證的年輕人,都會自動收到電子政府密碼。不過,仍然有40多個政府機構采用彼此獨立的密碼系統,如教育部、國防部、建設發展局等。新加坡政府將敦促這些部門逐步改用“電子政府密碼”,并希望將其適用范圍擴展到400種電子交易。
推出網上數字身份。就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以姓名和居民身份證為代表那樣,所有新加坡人還將在數字化虛擬世界獲得一個以網址形式出現的網上身份,從而使新加坡的身份認證管理系統更趨完善。2000年11月新加坡資訊局副主任胡女士說,這種網址將成為一個人在互聯網上的終生身份號碼,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通用。丹麥的一家公司正為新加坡致力于將這種域名轉換成數字身份的安全技術工作。不管人們現在是否注冊數字身份,最終還是會接受它。政府會通過特殊用戶群——電子大使——向越來越多的人展示:擁有一個數字身份將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新加坡資訊局希望,到2010年將有百分之九十的新加坡人注冊這種數字身份。
二、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從實施電子政務的角度認識,信息通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可區別為兩個方面:政府擁有的技術人才;社會(包括各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的信息技術開發與服務公司)擁有的技術人才。
信息化建設是以電子化方式實現:政府與政府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換。在實施電子政務、推動電子商務、構建電子社區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資,興建國家和政府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充分利用原有設備和采用了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呼叫中心、因特網、智能卡、數字電視、無線接入技術等,并不斷探索和開拓新技術在政府電子服務中的應用。政府服務提供方式的技術含量增大,顯然需要擁有一支高水平的IT專業技術隊伍。盡管可以把一些業務外包給專門的信息技術服務公司,但政府自身還是必須有非常懂技術的人員。早在20世紀80、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與國立大學聯合創辦研究機構肯特數碼港,專門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和開發信息技術項目應用。
在20世紀末,新加坡信息通信行業已擁有9.3 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國人。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10年新加坡信息通信行業將需要25萬名專業技術人員,人才需求缺口超過15萬。新加坡政府從三方面著手:提高現有人才、培養新的人才、引進國外人才,以助于使新加坡的IT人力資源,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內逐漸增加到25萬人。
為增強本國信息通信行業的競爭力,并幫助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及時更新知識結構,由新加坡電腦協會和新加坡IT聯盟牽頭制訂了《信息通信技能證明和認可框架》。在這個新的發展綱要中,大致描述了變化迅速的IT界最需要的新技能,明確信息通信行業內部各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并指導業內專門技術人員如何掌握這些新技能。此外,還耗資207萬美元建立新加坡電腦協會資源中心,作為該協會培訓基地,及4500名會員集會、交換行業信息之用。
新加坡政府投入8億美元培養信息技術人才。在新加坡材料研究工程協會2000年10月的大會上,貿易和工業部長喬治·姚(George Yeo)宣布,新加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得到40億美元的政府預算,用于2001—2005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預算的一半將用于技術進步、研究和開發;30%用于鼓勵企業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發力度;其余部分(即20%)則用于人才培養。《2005科技規劃》(即2001#12316;2005年科技規劃)也要求:“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培養本土人才并大力發展國際合作項目。”
為緩解信息科技人才短缺現狀,新加坡資訊局與印度信息科技服務業的亞太NIIT公司,于2000年8月在新德里簽署協議。通過該私營企業在印度、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培訓中心,在當地每年幫助新加坡招募1000名信息科技人才。這些人才通常應具有研究生學歷,并能出示在信息科技業界工作年限的證明。資訊局則負責最后篩選,并幫助被錄用者獲得新加坡工作簽證。
三、把握控制與放開的時機
新加坡政府有自己獨特的互聯網發展模式和運作方式。即:在初起階段,由政府起主導作用,以穩定保持國家對互聯網接入的宏觀控制;并有限度地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實行開放政策,以避免因壟斷而導致僵化、保守的衙門作風。一旦本國ISP市場基本成熟,又及時地徹底放開市場,引導真正的自由競爭,以降低民眾上網成本。
從1995年開始,新加坡相繼成立三家由政府控制的ISP(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r)公司,作為專司互聯網接入的信息服務提供商。即:SingNet、Pacific Internet和Cyberway。凡新加坡互聯網接入服務的運作都由其控制,并負責收費、維持網絡運作效率。為確保政府、企業和公民的信息安全及維護安全傳輸,新加坡實施資料保護法案并采用SSL(Secure Socket Layer)技術來加以保護。政府設置的服務器同時封鎖了所有色情和政治敏感網址,以引導互聯網應用的健康發展。
經過激烈的競爭,三家ISP都已各自打開局面。譬如,從1999年7月起,Pacific Internet向預付一年因特網訪問費的用戶免費贈送電視機、DVD播放機、VCD機或者照相機。享受這項特惠的用戶包括:支付1236新元一年無限制訪問費;或選擇一年772.5新元每月訪問32小時的超易鏈接方案;或以一年679.8新元每月訪問13小時的易鏈接方案。
之后,新加坡逐漸開放基礎電信服務和寬帶接入領域。一方面,政府鼓勵、協助和引導更多的新加坡企業走出國門,與東盟國家和泛亞洲地區乃至世界信息業界廣泛聯系,尋求多邊合作的商機,拓展國外市場。例如,新加坡政府資訊局十分看好中國信息市場的巨大潛力,在上海市設立信息產業處,并多次聯絡信息企業組團到中國訪問,與上海信息業界接觸、交流、研討,進行洽談,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另一方面,政府也主動充當紅娘,為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和風險投資家牽線搭橋,吸引眾多國際廠商自由進入新加坡市場,幫助發展本土的先進技術應用。自1999年起,新加坡政府相繼實施新的鼓勵措施。比如,加快工作簽證的辦理;為新興的網絡公司優惠提供最初的辦公場所;乃至資助推出為旅居新加坡的外國人特別設計的公寓等。此外,新加坡政府還非常慷慨地提供種子基金。約200個新公司獲得總計2.5億新元的種子基金。據粗略計算,1999年獅城已有500家新興的科技公司,比上年增長70%。僅2000年1—4月份政府就頒發新執照200張。使新加坡信息業界不斷注入新血、增添市場活力。
當然,競爭局面也更為錯綜復雜:老牌商家力圖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后起的新銳則采取激進的競爭措施,擠占一定市場份額,謀求立足之地。
2000年初,Starhub Internet公司率先推出免費上網服務。為應對這一攻勢,擁有一半上網用戶的SingNet公司宣布,為用戶承擔本地電話呼叫費用,把因特網訪問的總成本降低50%。這一舉措把撥號訪問用戶的網上沖浪費用降低到每小時0.72新元。隨后,占據約40%市場份額的Pacific Internet公司也宣布,將為因特網用戶承擔電話費。而Cyberway公司則從與StarHub的聯合中獲得開展廣泛服務的資金、經驗和前景,并自2000年4月起在新加坡提供有線和移動電話服務。
2000年4月1日,新加坡ISP市場完全放開:任何單位均可向電信管理局申請,在新加坡經營公眾因特網接入業務。準營證的費用為45萬新元外加1%的年營業額。準營證的有效期為5年,隨后可再申請延長3年。
此外,為適應社會經濟活動與政府公共服務的轉型,新加坡啟動立法程序,制定相關法律(如《電子交易法》);政府還制定了若干與之配套的行政法規:如《信息安全指南》、《電子認證安全指南》、《電子交易法執法指南》、《電子交易(認證)條例》等。并不斷發展、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以期更好地為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保駕護航。譬如對1993年出臺的《濫用計算機法》,在1998年適時加以修訂,修訂后的法律條款就增加了三項新罪的名稱。即:“干預或阻礙合法使用的行為”;“在授權和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進入電腦系統犯案”;“透露進入網絡的密碼,非法獲利和使別人受損失”。
參考文獻
[1] 谷泉.新加坡將在亞洲范圍內招募IT人才[N/OL].(2000-08-28).http://www.Chinabyte.com/20000828/109248.shtml.
[2] 新加坡創造信息化奇跡[N].計算機世界日報,2000-08-21(C6).
[3] 新加坡嬰兒將擁有網上身份[N/OL].(2000-11-19).http://www.chinabyte.com/20001119/134382.shtml.
[4] 新加坡推行電子政府統一密碼3月1日啟用[N/OL].(2003-2-28).http://www.1st-eg.org/bank/gj/article.asp?idd3=44idb2=1idb3=2.
[5]初識新加坡《電子交易法》[N/OL]. (2001-11-19).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1-11/19/content-119462.htm.
[6] 馮亦珍.新加坡與中國信息業界的交流合作升溫[N/OL].(2003-04-09).http://www.1st-eg.org/bank/gj/article.asp?idd3=83idb2=1idb3=2.
[7] 新加坡電子政務:以民為本[N/OL]. (2003-04-16).http://www.1st-eg.org/bank/gj/second.asp?idb2=4.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