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人工破膜時機與產程的關系。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2006年1月~2008年12月間在我院住院經陰道分娩的248例產婦,按宮口擴張程度不同行人工破膜,分為三組。A組67例:宮口擴張≤3cm;B組88例:宮口擴張3~7cm;C組93例:宮口擴張8~10cm。分析比較各組產程時間的差異。結果 三組活躍期分別為(2.40±1.36)h、(2.88±1.63)h、(2.21±1.56)h,總產程時間為(9.39±+2.90)h、(8.07±2.64)h、(7.66±2.63)h,三組活躍期無顯著差異,總產程C組人工破膜后略短。結論 對產婦行人工破膜,在上述三種情況下均對產程影響不大,所以無指征時盡量不行常規破膜,等待自然分娩。
[關鍵詞] 破膜時機; 人工破膜; 產程
[中圖分類號] R7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56-02
人工破膜為一種產科常用的促進產程進展和了解胎兒宮內情況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破膜對產程影響的程度和破膜時機的選擇,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收集了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經陰道分娩的248例產婦,按宮口擴張程度的不同行人工破膜后,分別為:A組67例,宮口擴張≤3cm;B組88例,宮口擴張3~7cm;C組93例,宮口擴張8~10cm,對各組產程的差異、新生兒窒息率、新生兒體重、產后感染率進行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A組:67例,單胎,頭位,初產婦,年齡20~35歲,孕周33~42+2周,人工破膜時宮口擴張≤3cm;B組:88例,單胎,頭位,初產婦,年齡21~32歲,孕周36~41+5周,人工破膜時宮口擴張3~7cm;C組:93例,單胎,頭位,初產婦,年齡22~30歲,孕周30~41+5周,人工破膜時宮口擴張8~10cm。
1.2 操作方法
嚴格無菌條件下,術者將右手食指、中指輕柔地伸入陰道內,先逐漸擴張宮口然后行人工破膜,觀察羊水情況,監測胎心。
1.3 統計學處理
本實驗性研究完全隨機設計,實驗中計量數據以(χ±s)表示,計量資料經正態性檢驗、方差齊性檢驗后,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通過SPSS11.5統計分析軟件處理。采用雙側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差異。
2 分析與結果
三組產婦在胎次、孕次、年齡、孕周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2.1 破膜對活躍期的影響
三組產婦的產程活躍期、總產程時間、新生兒體重詳見表1。
總產程時間組間比較,A、B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B、C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A、C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顯示宮口擴張8~10cm和3~7cm時行人工破膜,總產程較宮口擴張≤3cm時行人工破膜短。新生兒體重對比,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2 分娩后三組新生兒Apgar評分
見表2。
2.3 產后感染率
A組為3%,B組為1.25%,C組為1%。A組感染率略高,與人工破膜時間較早、感染幾率相對較大有關。
3 討論
活躍期人工破膜為一種常用的縮短產程的方法,多數在活躍期宮頸擴張3~4cm時進行[1]。本文資料顯示,在活躍期各階段行人工破膜,活躍期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在活躍期行人工破膜,對產程影響不大。因此在無指征情況下,活躍期不要常規破膜,盡量不干擾自然產程的進展,等待胎膜自然破裂。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宮縮時子宮羊膜腔內壓力增高,胎先露部下降,在先露部前方的羊水形成羊水囊,它有助于擴張子宮頸口。宮縮繼續增強,子宮羊膜腔內壓力更高,當壓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時,胎膜破裂。自然破膜多發生于子宮頸口近開全時,羊水囊呈楔形伸入宮頸,有利于宮口擴張,因此主張產程中盡量保持胎膜完整[2]。
研究顯示,在活躍期的不同階段進行擴張宮頸人工破膜后,三組的活躍期時間無顯著差異;但對活躍期晚期(C組)行人工破膜后,總產程有縮短趨勢。A、C組總產程和B、C組之間的總產程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綜上所述,產程進入活躍期后,只要進行順利,沒有指征可不施行人工破膜,使其自然進展,不干擾產程。胎膜是防止胎兒感染的保護性屏障,這樣既可避免操作帶來的不必要污染,也可令產婦在自然狀態下分娩。在嚴密監測產程及胎心情況下,盡量等待活躍期胎膜自然破裂。現代產科臨床中,自然分娩模式較受推崇[3]。
[參考文獻]
[1] 凌夢達,顧美禮. 頭位難產[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55.
[2] 王德智.中國婦產科專家經驗文集[M]. 沈陽:沈陽出版社,1994:182.
[3] 劉新民. 現代婦產科疾病診斷與治療[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732.
(收稿日期:200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