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冠脈狹窄合并冠脈痙攣患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后血運重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1例冠脈狹窄合并冠脈痙攣的患者介入治療前3個月單獨藥物治療與介入治療后配合藥物治療,均應用抗心絞痛及解除冠脈痙攣的藥物,于介入治療后1、3、6個月隨診評價療效。結果 PCI前與PCI后6個月內有顯著改善。結論 PCI對冠脈狹窄合并冠脈痙攣是有效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 經皮冠脈內支架置入術; 冠脈動脈狹窄; 冠脈痙攣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33-01
盡管冠脈痙攣患者目前臨床均常規應用藥物治療,但對于中重度冠脈狹窄同時合并冠脈痙攣的患者,尤其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選擇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及提高其生活質量[1]。本研究的目的是觀察冠脈病變合并冠脈痙攣患者的PCI治療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入選病例為2003年12月~2008年6月益陽市中心醫院行PCI的住院病例,選取病例符合下列條件[1]:冠脈造影見冠脈狹窄60%~95%,其中10例60%~75%的患者首先未考慮行PCI,21例狹窄75%~95%的患者造影后暫不同意行PCI[2];有與心絞痛有關的ST段一過性抬高或造影有冠脈痙攣[3];術前3個月藥物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欣康+合貝爽+阿樂)效果不理想,仍有變異性心絞痛發作,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55±10)歲,心功能Ⅰ~Ⅲ級。將31例患者術前、術后進行對比,就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或24h動態心電圖ST抬高、冠脈造影痙攣三方面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1.2 支架置入與方法
常規穿刺右股動脈或右橈動脈,入動脈鞘,根據造影的病變特點,選取Juking或xB系列指引導管到達左或右冠脈開口,以0.014″直徑的PT或BMW導管通過病變部位到達靶血管遠端,以如下方法置入支架,先采用Maverick的球囊予以擴張病變后,冠脈內給予200μg硝酸甘油,然后置入合適支架。31例患者,病變48處,處理40處,其中前降支12處(30%),回旋支5處(12.5%),右冠23處(57.5%),置入支架類型為愛克塞爾藥物支架與cyper支架,共47枚,術后予以置入支架術后標準治療方案(術前用藥物+泰嘉)。
2 結果
31例病例隨訪6 個月,以心絞痛發作次數、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或24h動態心電圖及查冠脈造影有無冠脈痙攣作術前、術后對比。其中術后無心絞痛發作的患者在第1個月、第3個月均行24h動態心電圖檢查,其中6個月時有13例患者復查了冠脈造影,顯示結果如表1。
經表1可明確顯示術前術后臨床療效有顯著性差異(χ2=58, P<0.05),進一步顯示PCI治療對冠脈狹窄并冠脈痙攣是有效的治療手段。
3 討論
對于冠脈狹窄合并冠脈痙攣的病例,臨床上并不少見,對于變異性心絞痛患者過去常規藥物治療,隨著冠脈造影的普及,變異性心絞痛患者造影證實大多數病人同時合并冠脈不同程度的粥樣斑塊形成或狹窄,且多數為不穩定型斑塊,尤其是半月型或偏心性病變易誘發冠脈痙攣[2]。研究表明[3],內皮功能完整的冠脈中,內皮釋放內皮源性松弛因子(EDRFs)而調整冠脈張力,血小板激活后釋放產物二磷酸腺苷(ADP)、血栓素A2(TXA2)、5-羥色胺(5-HT)和血小板生長因子(PDGF)等以及乙酰膽堿(Ach)刺激血管產生內皮依賴性擴張、當冠脈發生病變時,內皮功能低下,上述內皮依賴性擴張減弱,甚至可能轉變為血管收縮效應。PCI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手段[4],比單純藥物治療效果明顯,對于冠脈中重度狹窄同時合并冠脈痙攣的患者,予以單純藥物治療療效差時,予以PCI配合藥物臨床療效明顯,顯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毛煥元,曹勝. 心臟病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73-1074.
[2] 李敏,楊志明. 冠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鑒別的研究進展[J]. 心血管學進展,2005,26(6):581-585.
[3] 劉朝中,江一青,王文清. 冠脈痙攣與急性冠脈造影[J]. 中國急救醫學,1996,26(6):10-12.
[4] 江一清,劉朝中,朱國英. 現代冠心病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7.
(收稿日期: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