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中、重度低鈉血癥臨床診治經驗及教訓。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0年3月~2006年5月我院內科收治合并中、重度低鈉血癥的診治經過。結果 共納入60例患者,28例未對低鈉血癥予以關注,本組因處理不當造成不良后果16例,占總例數的26.67%。結論 中、重度低鈉血癥死亡率高,可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害,應及時、準確、動態了解低鈉血癥及其類型,減少漏診、誤診,以求正確處理。
[關鍵詞] 中、重度低鈉血癥; 漏診; 誤診
[中圖分類號] R5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97-02
低鈉血癥起病隱匿,病理復雜,尤其是各種晚期危重患者合并中、重度低鈉血癥,易誤診為并發癥而延誤治療造成嚴重后果。筆者對60例中、重度低鈉血癥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總結診治方面的教訓,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為我院內科2000年3月~2006年5月收治住院病人,其血清鈉<125mmol/L,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6~87歲,平均66.5歲。
1.2 方法
本組均使用HD-F2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鈉,將60例血清鈉檢測結果參照輕、中、重三度[1]分型,中度以上低鈉血癥與臨床癥狀發生例數統計如表1。
1.3 本組主要原發病與誤診分析
本組合并中、重度低鈉血癥60例患者主要原發疾病統計如下:呼吸系統疾病18例,消化系統疾病12例,心臟病12例,腎臟疾病4例,糖尿病2例,惡性腫瘤4例,血液病2例,創傷2例,無確診3例。經實驗室檢查證實,本組主要疾病合并中、重度低鈉血癥有部分被誤診,呼吸系統疾病中3例被誤診為肺性腦病,2例被誤診腦病,消化系統疾病中3例被誤診為肝性腦病,惡性腫瘤中2例被誤診為腦轉移瘤,無確診3例被誤診為顱內腫瘤、癲癇小發作。
1.4 治療方法
本組均在去除誘因、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首先限制病人水分攝入,包括靜脈輸液和飲水,并給予高于生理需要量鈉鹽。對于限水無效的患者,及時給予補充鈉鹽,按補鈉公式計算,補鈉量=(142mmol/L-實測血清鈉)×0.2×體重(kg)[2]。首次給予計算量1/3~1/2,用3%~5%高張氯化鈉液靜滴,用3~5d將血清鈉提高至(120~125)mmol/L為宜,補鈉鹽避免操之過急。利尿首選呋塞米,禁用噻嗪類利尿劑,因其在利尿同時尿鈉大量排出。對于有中樞神經癥狀,應用滲透性利尿劑20%甘露醇靜滴。
2 結果
本組治愈42例,自動出院12例,死亡6例。在42例治愈患者中,28例未對低鈉血癥予以關注,有10例在低鈉血癥治療上失誤,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在自動出院者中,因低鈉血癥處理不當,導致病情加重有4例。在死亡病例中,與低鈉血癥處理不當有密切關系者有2例。本組低鈉血癥處理不當造成不良后果16例,占總例數的26.67%。
3 討論
低鈉血癥臨床診治失誤頗為常見,本組資料在診治方面存在若干教訓。
3.1 對低鈉血癥危害認識不足
低鈉急癥、重癥處理不當死亡率高達50%,甚至63%。血鈉在48h內迅速降至108mmol/L可致永久性神經損害或死亡[3]。慢性低鈉迅速糾正,可誘發滲透性脫髓鞘綜合征,故及時、準確、動態了解患者低鈉血癥及類型,以求正確處理十分必要。本組病人入院后18例(占30%)未常規、及時檢測血清鈉,其中大多具有低鈉血癥病因,而且42例即使進行兩次以上血清鈉檢測最后一次血鈉仍<130mmol/L者,未進行動態檢測。
3.2 漏檢及誤診
本組病例漏檢占30%,誤診占21.67%,其原因可能有:①忽視低鈉血癥常見病因,疏漏無癥狀低鈉血癥。本組病例31例超過50℅低鈉血癥無癥狀或輕微胃腸道癥狀。②低鈉血癥出現及顯著程度雖與血鈉下降程度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低鈉造成低滲狀態發生的急劇性有關,血鈉在數小時內由140mmol/L降到130mmol/L可出現腦、腸、肌細胞水腫癥狀,此時應診斷為低鈉血癥,而不應漏診。③較少考慮低鈉血癥而檢測電解質,較少與其他原因低鈉血癥鑒別。本組14例因考慮其他原因查電解質而獲檢。④低鈉血癥癥狀缺乏特異性,血鉀、血鈣偏低等對低鈉判定具有很大干擾性,使低鈉血癥被錯誤理解。
3.3 處理不當
本組低鈉血癥處理不當造成不良后果占26.67%,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對低鈉血癥未進行分類處理。②輕率使用脫水劑、利尿劑,忽視合并低血容量。③對體鈉正常的低鈉血癥輸注低滲液,同時應用脫水、利尿,均加重低鈉血癥,增加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和死亡率。④重度心衰合并低鈉血癥時,忽略血鎂、血鈣補充,因低鎂使鈉離子不易恢復。
[參考文獻]
[1] 陳衛東.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發低鈉血癥45例臨床分析[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9(1):33-34.
[2] 楊利,任彬,李麗,等. 肺心病急性期并發低鈉血癥52例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17:34.
[3] 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47.
(收稿日期: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