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過新輔助化療提高局部乳腺癌的手術切除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并比較兩種不同方案新輔助化療的效果。方法 10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分為兩組,A組采取 ET(表柔比星40mg/m2,靜脈滴注,第1,2天;多西他賽60mg/m2,第1天持續1h靜脈滴注,21 d為1個周期)方案 ,B組采取CAF(5-FU 500mg/m2,靜脈滴注,第1,8天;多柔比星50mg/m2,靜脈滴注,第1天;環磷酰胺500mg/m2,第1天,21d為1個周期)方案進行新輔助化療,觀察病理療效及其與遠期生存的關系。結果 新輔助化療總有效率為85.2% ,其中ET方案組有效率為 88.7%,CAF方案組為72.0%。兩組5年生存率和5年無病生存率(DFS)分別為75.4%、71.4%和85.3%、58.9%。結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ET組較CAF組新輔助化療更敏感,更易獲得臨床完全緩解(cCR)、病理完全緩解(pCR),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T組的5年無病生存率(DFS)為85.3%,顯著優于CAF組,但5年總生存率兩組無統計學差異。
[關鍵詞] 乳腺癌; 新輔助化療; ET方案; CAF方案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14-02
乳腺癌是一種具有全身性疾病特點的腫瘤,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的深入研究,以化療為主的全身治療越來越得到重視,但在臨床實踐中如何合理地制定化療方案以及發揮與手術治療聯合的優勢仍存在爭議。為尋找能夠快速降級降期、不良反應小的化療方案,我們以CAF方案為對照,對可手術乳腺癌患者應用ET方案進行新輔助化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以探討其安全性、臨床療效及對手術方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乳腺外科2004年8月~2009年8月間106例乳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療前乳腺腫瘤常規行核心針穿刺,明確病理診斷,并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生物學標志物證實屬于乳腺癌。將106例女性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新輔助化療,A組(ET組)68例,B組(CAF組)60例。兩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見表1。既往均未用過任何治療。Karnofsky評分>80分,心、肝、腎功能無嚴重損害。炎性乳腺癌或轉移性乳腺癌除外。
1.2 治療方法
ET組:表柔比星40 mg/m2,靜脈滴注,第1,2天;多西他賽60mg/m2,第1天持續1h靜脈滴注,21d為1個周期。CAF組:5-FU 500mg/m2,靜脈滴注,第1,8天;多柔比星50mg/m2,靜脈滴注,第1天;環磷酰胺500mg/m2,第1天,21d為1個周期。兩組患者化療期間給予格雷司瓊、甲氧氯普胺、西咪替丁、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營養支持等藥物治療,ET組化療前1天及化療第1、2天預防性應用地塞米松4mg,每日2次,口服。3個周期化療結束后2周行手術治療。若治療無效,則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化療還是直接行手術或放射治療。
1.3 評定標準
按實體腫瘤近期療效觀察標準[1]觸診乳腺腫物大小變化,參考乳腺B超結果評價化療療效?;熐凹笆中g前各評價1次,根據WHO統一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其中完全緩解又分為病理完全緩解(pCR)、臨床完全緩解(cCR)。pCR定義為原發腫瘤及區域淋巴結均無殘留浸潤性癌細胞,其中殘留原位癌也包括在pCR組;每例患者術后腋窩淋巴結常規送病檢(至少清掃10枚),比較兩組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
1.4 隨訪
將手術治療作為隨訪起始時間,以復發轉移為終止時間。所有患者均隨訪至2009年7月截止。復發指臨床及組織學顯示同側乳腺或區域淋巴結復發,遠處轉移指臨床及影像學檢查顯示有遠處轉移病灶。無病生存時間指從手術后的第1天開始至第1次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總生存時間指從治療第1天開始至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法或t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用Kaplan- Meier方法分析患者生存情況;用log-rank檢驗進行生存率比較。(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入組病例均為可評價療效。ET組總有效率(RR)為88.7%,pCR率22%,保乳率26.5%;35例行改良根治術,2例行局部放療。CAF組總有效率為82.0%,pCR率18.3%,保乳率21.7%;32例行改良根治術,3例行局部放療或改變化療方案后再行手術治療。ET組治療后總有效率及保乳率以及pCR率方面,ET組均優于CAF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遠期療效
中位隨訪60(24~94)個月,50例出現復發或轉移,其中34例因腫瘤轉移死亡,隨訪時間6~73個月,平均35個月。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發現:ET組(A組)的5年無病生存率(DFS)為85.3%,高于CAF組的5年DFS(58.9%),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ET組在5年無病生存率優于CAF組。ET組的5年總生存率(OS)為75.4%,CAF組為71.4%,兩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討論
乳腺癌早期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綜合采用多種療法才有可能提高治愈率、減少遠期轉移的發生。新輔助化療相對于輔助化療來說具有很大的優勢,能早期殺滅乳腺癌亞臨床轉移病灶,使原發病灶及區域淋巴結降期,有助于提高手術切除與保乳手術的成功率;還能提供腫瘤化療敏感性以及患者預后的信息,及時評價療效,有助于選擇適合該患者的有效化療方案。乳腺癌經新輔助化療臨床完全緩解或病理完全緩解者的長期生存率可顯著提高[2]。
我們運用了ET與CAF方案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對比研究,許多大型的國際隨機臨床試驗都采用了含蒽環類藥物的輔助化療方案,總體緩解率可達到80%左右。本組ET總緩解率達88.7,較上述試驗組高。提示含蒽環類藥物的ET方案仍是乳腺癌有效治療的一線方案?;熢谌橄侔┲械膽靡巡粌H僅是晚期乳腺癌可以有效使用的一種治療手段,而且也已成為早期可手術乳腺癌患者的一種重要輔助治療手段。但新輔助化療也會帶來問題,如化療后的病理標本會丟失一些預后指標的信息;CR患者的手術切除部位較模糊,需要在術前準確標記腫瘤位置等。但是隨著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成為乳腺癌治療的發展方向,新輔助化療已成為一種提高可手術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治療方法。本研究表明,ET和CAF方案的新輔助化療在治療局部晚期可手術乳腺癌中獲得較高療效,而且擴大了保乳手術的適應證。ET方案療效顯著且耐受性好,是優于CAF的新輔助化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孫燕,周際昌. 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3-34.
[2]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EBC-TCG).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and hor monal 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on recur- rence and 15-year survival:an overview of the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2005,365(5):1687-1717.
(收稿日期: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