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再發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關系。方法 對92例小兒再發性腹痛采用酶聯免疫分析雙抗體夾心法(HpSA)進行幽門螺桿菌(H.pylovi)抗原檢測,并進行治療分析。結果 92例中HpSA陽性率83.68%,經三聯療法后,Hp根除率84.3%。結論 小兒再發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感染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以奧美拉唑為中心的三聯療法根除方案療效可靠。
[關鍵詞] 小兒; 再發性腹痛; 幽門螺桿菌; 三聯療法
[中圖分類號] R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42-02
再發性腹痛(RAP)是指病程大于3個月、至少發作3次以上的腹痛。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也是目前臨床醫生所面臨的難題。治療多以鎮靜劑、解痙劑暫時緩解,但復發率高。因其反復發作,長期持續,常規治療得不到理想療效,嚴重影響了小兒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的正常生活。RAP病因多種多樣,其中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收集了92例RAP小兒,進行Hp檢測,并應用三聯療法治療Hp感染,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6月兒科門診就診的小兒再發性腹痛92例,均排除了消化系統疾病以外的其他器官系統組織疾病所致,符合RAP診斷標準[1]:(1)反復腹痛超過3個月;(2)疼痛為非特異性間歇性發作,很少表現為絞痛;(3)疼痛部位多在臍區、臍上或無固定區域,腹部檢查臍區輕壓痛或無異常;(4)可伴惡心、嘔吐、腹脹、反酸、厭食、黑便等癥狀。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齡2~12歲;病程3個月~4年。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以上腹部和臍周疼痛為主,大部分無明顯規律,伴惡心、嘔吐20例,腹脹15例,食欲差42例,反酸5例,黑便4例。
1.2 方法
對92例(1個月內未服用鉍劑、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等對Hp檢測有影響的藥物)再發性腹痛患兒留取糞便,采用酶聯免疫分析雙抗體夾心法(HpSA)進行Hp抗原檢測,用北京協和藥業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按說明書操作,酶標儀波長450nm處讀取吸光度(A值),A值大于或等于0.121為陽性(雙波長光譜法)。對77例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Hp-Ag)檢測陽性者,行三聯療法,即奧美拉唑(0.6~0.8)mg/(kg·d),qd×2周;阿奇霉素 <15kg 0.1g/d 15~25kg 0.2g/d;26~35kg 0.3g/d qd×3d;甲硝唑 15~20mg/(kg·d)分3次服×1周。
1.3 統計學方法
兩組資料陽性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HpSA檢測結果
幽門螺桿菌陰性15例(16.32%),陽性77例(83.68%)。
2.2三聯治療結果
對其中77例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的患兒采用三聯療法治療后,腹痛及其他癥狀停止者69例,占幽門螺桿菌抗體陽性的(69/77)87%。1個月后復查Hp-Ag檢測,65例轉陰,根除率(65/77)84.3%。經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及治療后HpSA陽性率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χ2=78.09,P<0.01)。見表1。
3 討論
小兒再發性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癥狀突出、體征模糊、病因隱匿的腹部綜合征。臨床可見小兒突然發作陣發性腹痛,以臍周疼痛為主,有既往史,每次發作時間長短不一,數分鐘到數十分鐘,時痛時止,疼痛程度輕重不等,表現為痙攣性或絞痛性,間歇時腹部柔軟,未見異常,可伴功能性及自主神經癥狀,如惡心、嘔吐、出汗、面色潮紅、心悸、頭痛等,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瀉、便秘及再發性嘔吐等,該病常無任何體征可查。
近年來,國內外對該疾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認為再發性腹痛中,器質性約占10%,而絕大部分為功能性腹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診療水平不斷提高,以往認為是功能性腹痛的病人,一部分可能被逐步確認為器質性的。器質性腹痛中胃、十二指腸病變占多數,其次是膽囊炎、腸蛔蟲、腸旋轉不良、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癥等。功能性的病因目前認為與社會心理因素、小兒便秘、飲食不當、腸痙攣等有關。目前很多資料提出兒童再發性腹痛在兒童中發病率較高,且病因復雜,涉及全身各系統器官組織。本文92例再發性腹痛均為消化系統疾病所致,其中器質性占絕大多數,提示小兒再發性腹痛多為器質性疾病引起。
Hp感染廣泛存在于世界,傳播方式為糞-口或口-口傳播。在家庭內可形成聚集現象,這可能與父母Hp感染及小兒喜食零食有關,尤其學齡兒童學習負擔重,飲食不當等使胃腸神經調節功能發生紊亂,降低胃腸黏膜的保護功能,為Hp入侵胃腸黏膜創造了條件,以致引起胃、十二指腸炎癥。Hp在中國的人群中感染率很高,兒童是Hp的易感人群,絕大多數Hp感染者的第一次感染在5~10歲以內[2],多見于學齡兒和學齡前兒童中,如5歲以下發病者則器質性病變多見[3]。Hp為含有大量尿素酶、生長繁殖在胃黏膜上和胃黏膜之間的G--彎曲程螺旋狀細菌。常規Hp感染要經胃鏡獲得胃黏膜標本,在小兒難以接受,糞便抗原試驗(HpSA)是新的非侵入性診斷方法,敏感性、特異性和尿素呼氣試驗相仿,在兒童中應用也顯示較高的敏感性(89%~96%)和特異性(87%~94%),且認為對Hp現癥感染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4]。本文HpSA測定結果顯示小兒再發性腹痛與幽門螺桿菌明顯相關。
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成為治療再發性腹痛的重要手段;且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方便,再發性腹痛癥狀緩解,根除率高,為兒童再發性腹痛病因、發病機制、治療及預防提供了一條新途徑。近年來國內外治療Hp感染方法很多,其中有多種的三聯療法、腸道微生態制劑療法、中藥療法等。本文采用了奧美拉唑、阿奇霉素加甲硝唑三聯療法,癥狀消除率87%,根除率84.3%,治療前后HpSA陽性結果有顯著差異,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且治療劑量無明顯惡心、偽膜性腸炎等不良反應。
本文結果證明:再發性腹痛多為器質性,與幽門螺桿菌有明顯相關性,且以質子泵抑制劑為核心的三聯治療方案,療效可靠,通過對Hp的根除治療后,RAP癥狀明顯消除,根除率高。
再發性腹痛的預后與病因有關,功能性的有1/3癥狀可以完全緩解,1/3的患兒癥狀可持續存在,1/3可以合并其他癥狀如頭痛等。但是大多數患兒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另外有家族史、男性患兒、初發年齡<6歲、病程>6個月者預后不好,預防重點是針對功能性的再發性腹痛,及時解除孩子的心理隱患,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鼓勵患兒堅持正常的學習和活動。應充分攝取不誘發腹痛的食物,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飲食中適當增加高纖維食物,有利于結腸運動,促使排便通暢。
[參考文獻]
[1] 陳美云,潘素嬌,張瑾,等. 再發性腹痛患兒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檢測分析[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3):212.
[2] 許春娣,劉偉. 進一步加強對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研究[J]. 臨床兒科雜志,2005,23(10):686-687.
[3] 孫梅,滕旭. 兒童慢性腹痛的診斷和治療[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 22(1):10.
[4] 陳潔. 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 臨床兒科雜志,2005,23(10):683-685.
(收稿日期: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