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特點、病因、類型、臨床表現及防治。方法采用心電監護、體表心電圖檢查出心律失常30例。進一步作心肌酶測定、心臟彩超、胸片明確心律失常之病因和類型。結果竇性心動過緩12例,占40%;期前收縮6例,占20%;傳導阻滯5例,占16.7%;其他占23.3%。治愈19例,好轉8例,自動出院2例,死亡1例。結論新生兒心律失常常無明顯征候,多為常規體檢或心電監護時發現。原因與缺氧、感染引起的代謝紊亂、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藥物因素和其他不明因素有關。新生兒心律失常多數無需特殊治療,在治療原發病基礎上大多預后良好。
[關鍵詞] 心律失常; 新生兒
[中圖分類號] R54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58-02
隨著新生兒心血管監護系統加強,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病例報道逐漸增加。新生兒心律失常的表現與兒童、成人不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盡快做出診斷和治療。現將我院近幾年收治的3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30例心律失常患兒,其中男18例,女12例。胎齡27~42周,平均孕周(39±3.27)周。早產兒3例,足月兒26例,過期產兒1例。入院體重900~4100 g,平均體重(3170±810.3)g。發病日齡0~3d 7例,~7d 11例,~15d 10例,>15d 2例。
1.2 發病相關因素
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臟病、缺氧缺血性腦病、水電解質紊亂、不明原因等,可為一種或多種。本組缺氧8例,感染因素7例(其中合并心肌炎3例),先天性心臟病4例,缺氧缺血性腦病3例,藥物因素2例(均為洋地黃中毒),其他不明原因6例。
1.3 原發病與并發癥
由于心律失常多為危重病兒,常伴有多種疾病。本組中感染占23.3%,其中新生兒肺炎4例次(13.3%),心肌炎各3例次(10.0%),敗血癥1例次(3.3%);缺氧缺血性腦病3例次(10%),先天性心臟病4例次(13.3%),電解質紊亂2例次(6.7%),顱內出血,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咽下綜合征各1例次(3.3%)。
1.4 癥狀與體征
多數心律失常可被聽診發現,但因患兒煩躁不安、心率較快,易被忽視。(1)心臟癥狀:本組患兒中無癥狀及體征者13例(43.3%),期前收縮6例(20%),心音低鈍、竇性心動過速6例(20%),聽診心臟有雜音5例(16.7%)。(2)原發病與并發癥癥候:精神及反應差8例,氣促及紫紺6例,發熱5例,拒奶4例,哭聲低3例,黃疸、抽搐各2例。
1.5 診斷標準
根據《實用新生兒學》診斷標準[1]。
2 檢查方法
2.1 心電圖確定心律失常類型
采用體表同步六導聯心電圖機,危重患兒作心電監護,保持患兒安靜,由專人作床邊檢查,并發出心電圖報告。心律失常類型見表1。
2.2 輔助檢查
①實驗室檢測心肌同工酶(CK-MB)12例,5例升高(28~84U),乳酸脫氫酶(LDH)12例,5例升高,為(291~1865)U/L,磷酸肌酸激酶(CPK)7例,2例升高,為(224~1840)U/L,谷草轉氨酶(AST)7例,3例升高,為(68~260U),檢測血清鉀6例,1例升高,為(6.1~6.7)mmol/L,1例低于3.5mmol/L;檢測血清鈣6例,2例<1.7mmol/L。②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檢查7例,示先天性心臟病4例,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卵圓孔未閉、室間隔缺損合并房間隔缺損和肺動脈高壓各1例。③30例均行X線胸片檢查,其中心胸比例>0.65、心影增大6例,分別為先天性心臟病4例,心肌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各1例。
3 治療及結果
①治療方法:30例患兒均在治療原發病、并發癥基礎上應用營養心肌藥物(包括輔酶A、三磷酸腺苷,1,6~二磷酸果糖、維生素C等)治療,強心(地高辛)、利尿、糾酸等對癥處理。②預后:本組30例中,治愈19例,好轉8例(嚴重原發病或并發癥),自動出院2例,死亡1例(死于新生兒肺炎伴室上速并心力衰竭)。
4 討論
國外報道新生兒心律失常發生率在1%以上,其中早搏發生率可高達14%,而國內新生兒心律失常或傳導系統的異常的發生率為1.7%~4.8%,比國外要高,可能與心電監護技術廣泛應用有關[2]。國外文獻報告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男女幾乎相等[3],而本組中男(18例)多于女(12例)。在新生兒期任何心律失常都可以發生,但各種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與年長兒及成人不同,國外報道新生兒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數,本組中竇性心動過緩最多(16例),占心律失常40%,而室上性心律失常(4例)占13.3%,與國外報道不同。新生兒心律失常發生的原因復雜,新生兒竇房結發育不良及心臟傳導系統未發育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同時由于感染、窒息缺氧、心臟傳導組織受損等易誘發心律失常,在新生兒期容易發生心律失常[4]。從本組資料看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代謝紊亂,新生兒時期缺氧缺血、感染、體溫不穩等因素易引發代謝紊亂,對竇房結功能的暫時損傷使竇房結起搏功能低下;②先天性心臟結構異常及迷走神經張力過高;③心肌炎、傳導系統及心肌的退行性變,傳導系統手術或外傷損害;④藥物因素,如洋地黃過量。
新生兒心律失常臨床癥狀常被原發病所掩蓋,甚至沒有任何征侯表現,是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特點之一,多數患兒被發現存在心律失常是在常規體檢心臟聽診時或重癥患兒心電監護時。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突然出現的面色蒼白、陣發性紫紺、氣促、心率快或慢、律不齊、心音低鈍、強弱不等、哭聲小、煩躁不安、嘔吐、拒乳、出汗、體溫不升或發熱等,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此時須進行24h心電監護和其他相關檢查如心肌酶測定、心臟彩超、胸片等,在明確心律失常類型的同時,通過病史、體檢及其他資料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決定是否對心律失常實施干預。有些心律失常是心臟病的并發癥狀,但也可以由感染、缺氧、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等引起。本組病例中除部分原因不明外,非心臟原因的心律失常比心臟原因的心律失常為多。新生兒心律失常大多數無癥狀,不需要特殊治療,對原發病的治療比對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療更為重要,但并不意味著忽視對心律失常的治療。預后主要取決于全身疾病的嚴重性和心律失常的程度,較年長兒、成年人佳,多數隨原發疾病的治愈而治愈,或因竇房結及傳導系統功能的不斷成熟而恢復,但仍有部分病例在治療原發病同時仍需特殊治療,如對期前收縮應用心律平、異搏定等。另外,要加強圍產期保健,減少窒息缺氧及感染的發生,以降低新生兒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 實用新生兒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91-600.
[2] 胡亞美,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472-1487.
[3] Southall DP,Johnson AM,Shinebourne EA,et al. Frequency and outcome of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and conduction in apopulation of newborn infants[J]. Pediatrics,1981,68:58.
[4] 葉鴻瑁. 新生兒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及診治[J]. 小兒急救醫學,2000, 7(1):5-7.
(收稿日期: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