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頸動脈狹窄與眼部缺血性疾病的關系。方法 對48例患有不同程度的一過性黑朦或視力下降、視野缺損患者進行頸部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并分析頸動脈狹窄與眼缺血性疾病的關系。結果 48例患者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硬化伴狹窄,33例存在狹窄伴斑塊。結論 頸動脈狹窄的患者易引起眼缺血性疾病的發生,臨床醫生應對此進行關注,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關鍵詞] 頸動脈狹窄; 斑塊; 超聲多普勒; 眼缺血
[中圖分類號] R5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44-01
眼缺血性疾病是一種以視網膜缺血、缺氧導致視網膜血管及血供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視功能,重者可致盲的疾病。眼部血供來自視網膜中央動脈外,其余主要來自睫狀后短動脈,而眼動脈是頸內動脈的分支[1]。故頸內動脈狹窄、斑塊可直接導致視網膜的供血、供氧不足?,F越來越多的眼部缺血性疾病患者經常作為頸動脈狹窄的首發癥狀而首診于眼科?,F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2006年至今,在我院通過頸動脈彩色超聲多普勒對因視力下降及一過性黑朦等就診的患者進行頸動脈狹窄伴斑塊的診斷。門診住院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47~76歲。吸煙29例,占60.4%。
分析內容為:病因,眼部癥狀和體征,血液生物化學檢查。
2 檢查結果
內科檢查:高血壓18例,高血脂14例,糖尿病10例,腦梗死20例,發生率分別是37.5%、29.5%、16.67%和45.8%。
一過性黑朦或視力下降為主訴就診者32例,占66.7%。視野缺損者6人,占12.5%。其余為復視或雙眼視物不適為主訴。檢查結果均有視網膜色淡或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視網膜出血等改變。經頸部超聲多普勒檢查,48例患者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硬化伴狹窄,占91.75%。33例伴斑塊,占68.75%。斑塊多處于頸動脈分叉處(圖1)。
3 討論
眼動脈是頸動脈的第4分支,視網膜中央動脈和睫狀后動脈是眼動脈的終末支。所以這些血管任意一支的灌注量減少必然影響到視網膜的營養。頸動脈狹窄可引起眼缺血性疾病如視網膜血管阻塞、出血、視神經萎縮等不同程度視功能損害。頸動脈狹窄伴斑塊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狹窄伴斑塊不僅導致缺血性眼疾繼續惡化甚至出現偏癱。這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栓子,造成顱內動脈的栓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血栓可以陣發性向頸內動脈系統釋放栓子碎屑或血凝塊,引起供血區梗死[2]。因此,已經確診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生活規律,適當運動,清淡飲食,多食瓜果蔬菜,少食油膩食物,不吸煙,少喝酒。當您感覺有一過性黑朦或視力下降,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等高危因素時,應及時進行頸部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頸動脈的超聲多普勒檢查可直接、快速而無痛苦得到陽性結果,可直接見到頸部血管壁有無斑塊、性質及狹窄程度和血流變狀況,且具有可重復性,進而早期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上訴癥狀中一過性黑朦因發作時間短(1~5s,不超過30s)、恢復快[3],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視,即使就診也因無典型臨床體征,醫生也未能進一步認真仔細查找原因。頸動脈狹窄引起一過性黑朦、視力下降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黑朦、視力下降不同。后者因腦干及大腦缺血引起椎基底動脈及分支的供血不足,眩暈是其常見主訴,可表現為視物旋轉或視物晃動走路不穩、眼震等前庭系統癥狀[3],行椎動脈造影可進一步明確診斷。通過對具有眼部癥狀的頸動脈疾病患者進行分析,發現70.3%的患者已經發生了5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表明一旦發生了眼部癥狀,頸動脈狹窄可能已經發展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4]。對三高者除積極控制血壓、血糖,還可適當用些阿司匹林、復方丹參片、抗栓丸等藥物。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會呈上升趨勢,而由此引起的眼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也會逐漸增加,希望能夠增加對頸動脈狹窄導致眼缺血性疾病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惠延年. 眼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
[2] 李玉蓮,潘延莆,史天奇. 頸動脈顱外段狹窄及其程度與腦梗死病變部位的關系研究[J]. 中外醫藥指南,2008,6(19):103.
[3] 王建倉,周亞莉,楊春燕. 單眼一過性黑朦患者頸動脈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結果分析[J]. 中華眼底病雜志,2008,24(2):130.
[4] 北京306醫院眼科. 一過性黑朦-危險的征兆. http://www.306yk.com/xueshujiaoliu/885.html
(收稿日期:20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