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多形性靡麻氏菌; 條件致病菌; 褥瘡感染
[中圖分類號] R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1-102-01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抗生素的品種越來越多,人們對抗生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臨床上對人致病細菌的菌株也發生了許多變化,過去臨床上對人感染致病的致病菌主要是一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或革蘭氏陰性桿菌,但是現在許多以往不被人們重視的條件致病菌致病的例子也不斷發現。我們于2008年6月15日從外科病房收治的1例長期臥床的病人臀部褥瘡感染分泌物中分離出一株條件致病菌:多形性靡麻氏菌(mima polymorpha),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84歲,入院前因年齡較大,體弱多病,久臥在床,經常在家中輸液治療。臀部分別長有二塊5cm×6cm、6cm×7cm的褥瘡,近來發現創面上有分泌物,且病人每日發熱,體溫均在38℃左右,血常規WBC 12.8×109/L,N 0.78,L 0.20,M 0.02。臨床考慮敗血癥和褥瘡感染。住院后從褥瘡感染創面上用無菌棉拭子取得分泌物,血平板培養37℃ 24h,直接分離出本菌,為純培養,全平板無一雜菌。根據褥瘡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選用先鋒必、丁胺卡那聯合用藥,3d后退熱,創面分泌物減少,炎癥很快得到控制。病人15d出院。
2 生物學特性
需氧條件下經37℃培養,在血瓊脂平板上為圓形,微凸起,光滑,邊緣整齊,灰白色,黏性,直徑約2~3mm的菌落。2~7d孵育后,可見乙型溶血環現象,本菌可在S.S瓊脂上生長,麥康凱瓊脂、伊紅美蘭瓊脂上生長良好,普通培養基上和室溫下均可生長。
分離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初次分離涂片以球狀菌占優勢,有少數雙球菌和球桿菌,固體培養基傳代后,涂片菌體以雙球菌占優勢,容易與奈氏菌屬細菌相混淆,體現了多形性的特點[1]。
生化反應: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蔗糖、山梨醇、阿拉伯糖、木糖、棉糖均為陰性;氧化酶(-)、克氏雙糖培養基(-/-)、H2S(-)、動力(-)、尿素(-)、硝酸鹽還原(-)、大部分不能利用枸緣酸鹽。
與相關細菌的鑒別:(1)與奈氏菌屬細菌的區別:后者氧化酶試驗陽性。多形性靡麻氏菌偶有氧化酶變異株,但致病性奈氏球菌不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2)與假單胞菌屬細菌的區別:后者動力試驗陽性,氧化酶陽性,能氧化葡萄糖,還原硝酸鹽和利用枸緣酸鹽。(3)與糞產堿桿菌的區別:后者動力試驗陽性,能利用枸緣酸鹽。(4)與硝酸鹽陰性桿菌的區別:后者能氧化葡萄糖、10%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能利用枸緣酸鹽[2]。
根據以上細菌培養、生化反應等與相關細菌的鑒別,基本確定此標本培養出細菌為多形性靡麻氏菌[3]。
3 藥敏試驗
K-B法:對菌必治、先鋒必、丁胺卡那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敏感;對青霉素、先鋒V、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多粘菌素耐藥。
4 討論
多形性靡麻氏菌,又名勞菲無動力桿菌,曾用名多形模仿桿菌。因為其氧化酶陰性,不分解碳水化合物,尿素酶陰性,屬于無動力桿菌屬[4,5]。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土壤、水、體表均可檢出,對人的致病力不強,一般對人無致病性,而當人體免疫力功能低下時,易造成機體多種感染,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形成嚴重感染,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如本例患者由褥瘡感染形成惡液質,并被藥敏試驗和臨床用藥所證實。該菌的檢出提示在感染性標本分離培養過程中,應考慮到越來越多的非致病菌正在轉為機會致病菌的傾向,緊密結合臨床及時做出正確的鑒定和藥敏報告,指導臨床準確用藥,有效地控制耐藥菌株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齊子榮. 臨床病原微生物診斷技術[M]. 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6:3.
[2] 朱忠勇,陳之航. 臨床醫學檢驗[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4.
[3] 張朝武. 細菌學檢驗[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
[4] 嚴杰. 臨床醫學分子細菌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
[5] 何長民. 醫用微生物實驗技術[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5.
(收稿日期:20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