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文言文;詞類活用;適用范
圍;本義;引申義;兼類詞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24—01
把詞固有的、常用的意義列入詞類活用的范圍,是對詞類活用的誤用。那么,詞類活用范圍過寬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由于不理解詞的本義而誤作活用
詞類活用是相對于詞的基本用法而言的。漢語的詞類在上古就已基本確定,一般來說是明確的,相對固定的。但由于歷史原因或語法需要,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詞又可以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了它的基本用法,作別的詞類使用,這就是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而不是從詞匯角度來談的。其特點一是要有具體語境,沒有語境就不能談活用;二是語義語法的臨時性,此處活用彼處未必。下面舉例說明。
【前】《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史記·鴻門宴》:“若如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史記·留侯世家》:“子房前。”“前”有的教材均釋為“方位名詞用作動詞”,有誤。《說文·止部》:“不行而進謂之前。”《廣雅·釋詰》:“前,進也。”因此,“前進”乃“前”的本義,是古代的常用義。既然“前進”為“前”的本義,就不應視其為名詞用如動詞。
二、誤把引申義作活用
詞的引申義是由詞的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它在詞義系統中是作為一個義項而存在的。引申義都是常用義,它與詞性偶然變化而產生的臨時意義是不同的。如果不加區分,就會把詞義的引申誤作活用。
【聞】《戰國策·齊策》:“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趙策》:“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呂氏春秋·察傳》:“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以上各句中的“聞”,有的教材注為“使動用法”,實則誤將詞義引申當作了活用。《說文·耳部》:“聞,知聞也。”其本義是“感知”。用聽覺感知到和用嗅覺感知到都曰聞,引申為“傳”、“達”。《墨子·經說上》:“聞,或告之也,傳也。”《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大雅·崧高》:“揉自萬邦,聞于四國。”其中“聞”,皆被訓為“傳”。古注有不少訓“聞”為“達”者。《淮南子·主術訓》:“而臣情得上聞。”高注:“聞,猶達也。”《禮記·少儀》“某固愿聞名于將命者”,孔疏:“聞名,謂名得通達也。”
三、誤以兼類詞為活用
兼類詞是指分屬兩種以上的詞類而意義相關的詞。“詞有定類” ,“類有定職”。既然是一詞多類,則其所屬每一詞類的功能均為正常用法。活用則指的是某詞不屬于某一詞類,僅僅是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了這類詞的功能,這是兼類詞與活用的區別所在。但是,由于古今詞義的變化,使一些詞所屬的詞類發生了變化,有的詞古代是兼類詞,現代漢語里則專屬某詞類。由于語言的歷史演變,兼類和活用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由活用而產生詞義引申或產生兼類詞,這是詞義變化的途徑,而詞義變化的途徑與變化了的詞義是兩回事,不能混同在一起。如果不注意兼類與活用的區別,就會把古代的一些兼類詞看作單類詞,從而誤作活用。
【面】《列子·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有的教材注“面”為“名詞用如動詞”。實際上“面”是兼類詞,名詞義為“顏面”,動詞義為“面向、面對”,兩義都是常用義。《說文·面部》:“面,顏前也。”段注:“謂自此而前則為目,為鼻,為目下,為頰之間,乃正鄉(向)人者。故與背為反對之稱,引申之為相鄉之稱。”鄭注:“今文鄉為面。”由此可見,面與鄉同義。《禮》經凡言面者皆鄉之也。故《廣雅·釋詰》:“面,向也。”古注多訓“面”為“向”。如《禮記·玉藻》:“唯君面尊。”鄭注:“面,猶鄉也。”《喪服小記》:“于門外之右,南面。”孔疏:“南面,向南也。”《孟子·梁惠王下》“東面而征西夷怨”,趙注:“面者,向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昆蟲凱澤,回首面內。”集解引韋昭曰:“面,向也。”很明顯,介詞或動詞義“向”是“面”在古代的常用義之一,不是臨時活用。
可以看到,對詞類活用這一語法現象的認識有許多問題還未解決,討論者也是見仁見智,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或詞的兼類的界限很難劃定,這是由詞義演變的復雜性決定的。這也給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不可不慎,也期望指導性意見能在教學大綱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