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思維能力;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27—01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兒童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一發展。”因此,語文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文字訓練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做到語言訓練、思想教育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的高度統一。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課例淺談幾點感受。
一、利用兒童思維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形象思維為主是兒童思維的特點,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學生形象思維的力量,盡可能引導學生依靠形象思維去理解比較抽象的字、詞、句。在此基礎上再逐步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思維,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同發揮作用,從而讓學生準確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如閱讀《窮人》一文時,可以抓住“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的描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借助形象思維,直觀形象地感受屋內景物的特點。然后聯系上下文,讓學生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結合起來,體會桑娜的勤勞、善良。最后還可以抓住課文含蓄的結尾,引導學生在理解其象征意義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續寫,進行想象式的探究學習。有的學生會續寫出窮人生活的悲慘——自家五個孩子,再加上西蒙的兩個孩子,整天吃不飽、穿不暖,在饑寒交迫中痛苦地生活;有的學生會續寫出窮人生活的幸福——漁夫撒網捕魚,桑娜操持家務,孩子健康成長;還有的學生會續寫出窮人善良的心地——桑娜愛西蒙的孩子勝過自己的孩子,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挖掘教材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因素
語文教材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材料,如《跳水》中船長的獨特性思維,《月光曲》中的想象性思維,《詹天佑》中的創造性思維等等。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這些材料,啟發學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推理,從而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一夜的工作》一文,在理解周總理“工作勞苦”和“生活簡樸”這兩個方面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進行比較式的探究學習。“工作勞苦”文中強調了三點:工作量大、工作認真、工作時間長;“生活簡樸”文中強調了兩點:辦公室陳設簡單、夜餐簡單。經過綜合分析、推理探究,學生明白了周總理是在極其簡單的辦公條件下勞苦工作的,但勞苦工作了一夜,吃的食物卻是那樣簡單。這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周總理人格的偉大。這樣,學生不但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發展了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
學生學習新知識,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也就無法進行思考。一般來說,小學生還不太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如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圍繞重點詞質疑、圍繞中心句質疑。例如,閱讀《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可以抓住重點詞“紋絲不動”,引導學生圍繞這個詞語層層設問。有的學生會提出:此次戰斗,戰士們為什么必須做到紋絲不動?有的學生會提出:邱少云在這次戰斗中做到紋絲不動了嗎?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到紋絲不動的?還有的學生會提出:邱少云為什么能在烈火中做到紋絲不動?學生所提問題表現了不同的思維過程。教師可以抓住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深入體會邱少云嚴守紀律,不畏犧牲的偉大精神。如果學生回答得正確,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說出是怎樣思考的;如果學生回答錯誤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出思考錯誤的地方,分析原因。這種問題式的探究學習,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進步。只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總結經驗,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