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培養;教研活動;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1(B)—0013—02
教師的培養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前途,更決定著未來社會人才的質量。為此,我校特提出了“參與式教研,捆綁式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課題。幾年下來,我校教師獲益匪淺。
一、明確活動目標,改革制訂計劃的方式
1.自下而上征集意見。由全組成員積極參與,針對個人所需和薄弱之處,討論怎樣開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才能有利于自己專業素養的發展,并據此匯總出一份詳實的意見征集記錄。
2.召開教研組長會議。在此會議中,教導主任就征集的意見與學校的教研目標相結合,確立本學期的教研活動主題。
3.由教研組長制訂詳細的活動計劃。
以往的教研活動是教師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的,教師大都認為它與自己無關,對工作無益,甚至是耽誤時間。而如今,通過全員參與制訂出的教研活動,滿足了教師的需求,成為大家提高和發展的平臺,令教師真正地成為了教研活動的主人。
二、集體培訓與自學相結合,樹立角色意識、研究意識
(一)加強教師培訓
1.請教育專家來校做講座。我校于2005年10月請小學數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焦蘭君老師來校做題為《合作學習方法》的講座;于2007年4月請七里河區教研室的張玉芳主任來校做題為《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的講座。在聽完講座后,部分教師還就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撰寫了論文。
2.教導主任、資深教師做講座。2006年9月20日,張榮萍主任做題為《如何進行說課》的講座;2006年11月29日,徐艷老師做題為《強化與控制技能》的講座;2006年5月,孫笑寒老師做有關“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講座,共講了4節課;2007年4月4日,張榮萍主任做題為《案例、學案與教案》的講座。
(二)培養教師學習、做筆記的習慣
以語文教研組為例,過去都是每學期期末上交業務筆記前的一兩周,教師才開始抄寫業務筆記,這樣記業務筆記是被動的,而實施“參與式教研課題”后,此組定出三年學習計劃,教師們有了目標,也就主動地開始學習和記筆記了。
1.征集問題。2005年10月,該組教師每人撰寫了一篇文章,小結出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難題。然后由一人歸納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2.擬定學習主題。針對這幾個問題,該組教師討論后認為,可以用三年時間嘗試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為:有主題的學習?邛討論探究?邛實踐?邛反思?邛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學習主題的確立便是來源于每位教師,以及教師實際的工作需求了。
3.有目的的自主學習。因為學習及業務筆記是為了解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教師們的學習也就變得積極、主動了。訂教育雜志的教師多了,到校圖書室借書的教師也多了,常常是等著借書的教師催促借書人還書,全校形成了“讀書忙、忙讀書”的喜人風尚。
三、發揮團隊精神,打造精品優質課,提升常態課效率
即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提倡不同的教師在上同一內容的課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不同優勢,形成“個性化”的教學。另一方面,整個組內還要互通有無、互幫互學。
另外,在幫助青年教師成長的方面,我們還著力完善并落實幫教工作。在幫教期間,師徒共同備課,研究重點、難點。師徒間互相聽課,幫教教師要無私地向青年教師開放課堂,讓青年教師模仿、學習。通過互相學習,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達到以學促教的目的。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求每學期每組上兩節師徒結隊幫教公開課。如此一來,更能發揮大家的團隊精神,使說課、集體備課、合作研究、試講、評課等活動達到和衷共濟、綱舉目張、集思廣益的效果。
例如,本校張顯華與王麗娟老師上公開課前,其全組教師經歷了說課、集體備課、試講、評課這幾個環節后,向全校教師推出了他們精心打造的優質課。
又如2006年5月,為了迎接上西園片區的研討交流活動,該語文教研組合作推出了袁俊財老師的一節習作指導課。全組成員共同努力,為了推出一節名副其實的優質課,在校長、教導主任的帶領下聽袁老師試講八次,僅18日一天就試講了三次。第一節試講后,大家立即進行了二十分鐘的評課,第三節又進行試講、評課,下午第一節課再試講、評課。直到組內成員均認為這節課能代表我校語文教學水平參賽為止。果然,這節課得到了局教研室、片區領導的好評,一舉奪得一等獎。在這樣反復錘煉精品課的過程中,教師的研究、合作意識加深,創設了濃厚的教研學術氛圍,為提高每位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研組真正地成為了教師汲取教學精華的重要組織。
就這樣,該組成為我校的優秀教研組。在濃厚的教研學術氛圍中,教師個體不斷進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李倩老師獲七里河區2006年度“教學新秀”稱號;趙敏老師的論文《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袁俊財老師在西園片區“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毛煥英老師在西園片區“班隊工作總結”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我校教研活動在改革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相信今后經過進一步的校本強化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工作將能更加持續地、深入地進行。
(作者原系蘭州市七里河區上西園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