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區西寨初級中學始建于1955年,1991年由八年制學校改建為初級中學。現有教學班11個,教師50人,在校學生400多人。2009年,西寨初級中學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的稱號,成為此次定西市唯一獲得這一稱號的學校。
在定西通往通渭的定渭公路11公里處,分出來了一條布滿了碎石子、塵土的簡易公路。沿著這條有些墊腳的路往前走,再越過一個干涸的河灘,便是定西市安定區西寨初級中學了。
正對著簡潔、但充滿古典氣息校門的,是一棟修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三層外廊式單面教學樓。經過十多年的風雨侵蝕,樓面上許多地方的白灰已經剝落了。在它的兩側,垂直排列著兩棟簡易的外廊式單面樓,右邊是教學樓,左邊是教師的宿舍兼辦公室。主教學樓后面是片土操場,操場上有一個簡易籃球場和一個排球場;緊靠操場的,則是還未完工的學生公寓樓。
正是這樣一所位于農村的、簡易的初級中學,卻獲得了2009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勤儉節約,梅花香自苦寒來
談到西寨初級中學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時,校長楊曉軍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他說,能獲得這一殊榮,和學校多年來形成的勤儉節約的傳統有很大關系。
因為學校地處農村,不像城里的學校有那么優越的條件,要辦好教育,勤儉節約十分重要。所以,從校領導到教職工、學生,都注重勤儉節約,以把省下來的錢盡量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7年,學校要建立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教室,這需要購買60多臺電腦。購置這60多臺電腦的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怎么辦呢?學校領導和教職工一起討論,最后一致認為,從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對電腦的配置要求無需太高,能滿足教育教學工作的現實需要就可以。這樣下來,就比購買高配置的電腦省了很多錢。而所需的電腦桌和椅子,則是學校想盡各種辦法,讓其他一些單位捐贈的,這就又省下了一筆錢。
楊校長頗為欣慰地說:“像咱這樣的小學校,要在教學設備上有大改進,就得學會花錢。要是花錢不合理,那就是有再多的錢,對學校的發展也沒有多大益處。其實,學會花錢,能省則省,這是最好的勤儉節約了。否則,在其他地方省了錢,又在這兒亂花,不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還對教職工和學生建設學校的熱情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勤儉節約不只表現在如何花錢方面,在“省錢”方面,學校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學校平時都要求教師住校,但學校能提供給教師的宿舍又不是太充裕,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就想了一個辦法:讓兩個教師住一間宿舍。雖然兩個教師住一間宿舍有些擁擠,但是,這樣也有很多好處。先不說融洽教師之間的感情,就節約來說,一年下來,也要省好多錢。
學校冬天取暖要用煤爐子,兩個教師住一間宿舍,不但省電,而且還能省下不少煤。一間宿舍一個冬天需用1噸煤,兩人住一間宿舍的話才用40噸,這要比一人一間宿舍節約將近20噸煤。
不過,省煤省電這只是學校節儉最突出的一個方面,而平時在教師的辦公用品、用水等方面的節省,在楊校長看來,更是太平常、也太正常不過的了。
正因為有了勤儉節約的良好傳統,學校才能攢下較為充足的資金,也才能集中財力辦一些諸如改善學校的教學設施、培訓教師、為學生購置圖書這樣的“大事兒”了。
團隊合作,眾人拾柴火焰高
作為校長的楊曉軍今年雖然才三十多歲,但是在學校里已經算得上“老教師”了。他心里很清楚,每位教師都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除了學校安排的正常課時外,還要在自習時間輔導學生的功課。繁重的教學任務讓一部分教師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每當這時候,學校領導就會和教師們坐在一起聊聊天,以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
楊曉軍作為校長,和每個教師一樣,也住校。每天早晨,他總是早早地起床,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耽擱上班。他一直認為,要讓每位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自己提出來的要求,連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別人呢?他把團結教師的訣竅總結為八個字:情感管人,制度約束。
而教師之間,他們就表現得更加團結了。比如,有些教師有必須要辦的事情,就和其他教師商量著調課,等他辦完事回學校了,再補上落下的課。但如果碰到沒辦法調課的時候,又怎么辦呢?
有一位教師,他的孩子剛轉到城里讀書時,因為環境生疏,學習跟不上,孩子每天晚上都哭。為了給孩子輔導功課,他每天晚上都回家。通往城里的公交車六點就停了,但放學以后已經六點多了,這位教師就每天騎自行車回家,第二天早上六點多又騎車子回學校。而通往城里的簡易公路上,有些地方路面坑坑洼洼,天黑了連燈都沒有。
事實上,作為這名教師,其看重的,并不是遲到、早退這些事本身有多嚴重,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業精神。
有一部分教師在城里買了房子,為了方便起見,他們中間有的買了價格實惠的私家車。學校里有啥急事情,比如學生在體育課上受傷了,或者生病了,他們都會無償地用車把學生送到醫院去。楊校長深情地說:“這些事情,客觀一點說,都是老師分外的事,但是他們能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把學校當作一個大家庭,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這種精神很讓人感動。”
一個學校要得到持續發展,擁有一支團結、和諧的教師隊伍十分重要。正因為西寨初級中學的教師們能夠團結一致,所以眾人拾柴火焰高,學校也才能獲得今日的成功。
校園文化,化雨潤物細無聲
在楊曉軍校長看來,學校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這一殊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安心好好學習。
因為學校經費比較緊張,學校很大一部分錢都是靠節省省下來的。所以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經費投入上學校還得從實際出發。如每年為學生置辦“讀書角”時,其中的一部分書籍由學校購買,另一部分,考慮到學校經費緊張,學校則鼓勵學生把家里的書帶到學校來。學生們都很積極,把能找到的書都拿到學校來和同學一起分享。這樣一來,“讀書角”就有了較豐富的書籍。
同時,學校還創辦了校報《西園》,在上面發表學生的習作。“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把他們的習作先讓教師修改,然后發表在報紙上,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除了辦“讀書角”、辦校報外,學校還開播了“校園之聲”廣播,由學生擔任播音員;設立了“文明監督崗”,讓學生擔當監督員;并在教室、校園里的讀報欄、黑板報等地方張貼名人畫像和溫馨的人文標語。
但在這一切活動中,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也許要數感恩教育了。學校推行的感恩教育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教師等內容。
感恩父母的活動是在一個大教室里進行的,家長、教師和學生聚在一起,讓學生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學生說的一些事情,家長并不知道,聽完孩子的話以后,他們都很感動。尤其一些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調皮的家長,等到孩子說出一些讓他們感動的話時,他們則對孩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在感恩教師方面,楊曉軍校長講述了一件自己當班主任時親身經歷的事情。有一位學生和別人打架了,這位學生認為楊老師肯定要先批評他。結果呢,楊老師并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向其他同學了解情況,發現這位學生是為了打抱不平才和別人打架的。楊老師先表揚了這位學生,之后才說,你的動機是好的,但采取的方法不合適。這個學生很樂意地接受了楊老師的批評。從那以后,他在學校里的表現也逐漸好了起了。
現在,這個曾經被楊老師“批評”過的學生已經工作了,跟楊老師還一直保持著聯系。用楊老師的話說,就是學生都有“心”呢,給一點好處他們都會記在心上。當學生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以后,他們才會真正地去感恩。
在西寨中學的校墻上,有八個醒目的大字: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校盡最大努力營造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就像那春天的細雨,正悄無聲息地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嗎?
記者采訪結束之際,正好是學生放學的時候。學生們背著書包,三五成群,有說有笑。他們走在那條布滿碎石子和塵土的簡易公路上,有著無限的歡聲和笑語。是啊,這條路雖然簡陋,甚至有點“坎坷”,但是,只要走過這條路,就是一所學校——這里有著他們一個殷實的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