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使至塞上》;
注釋;比較;辨析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37—01
由于王維在中國文學史中的獨特地位和突出成就,他的作品在不同版本的中小學課本中被采用,但不同的課本對部分注釋不盡相同,這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混亂。就筆者而言,曾講授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三冊和江蘇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第二冊兩種版本(以下簡稱人教版、蘇教版)的《使至塞上》,再查閱《唐詩鑒賞詞典》《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筆者認為有值得商榷之處,現列舉如下。
使至塞上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部分注釋如下。
1.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物的官員為典屬國,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第207頁注釋3)
2.居延:故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第207頁注釋4)
3.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第207頁注釋6)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41頁)部分注釋如下。
1.屬國:是某一特定區域,是人已歸附漢朝,習俗保持先前的這一地區。是“過居延屬國”的倒文。漢時,凡已歸附的少數民族,稱其地區為屬國。《漢書·衛青傳》顏師古注:“不改其本國之俗,而屬于漢,故號屬國。”
2.居延:古縣名,故城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后漢書·郡國志》:涼州有張掖,居延屬國。
3.孤煙:趙殿臣注為邊外多回風,其風迅急,裊煙沙而上。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唐詩鑒賞辭典》中部分注釋如下。
1.屬國:典屬國的簡稱,本為秦漢時官名,這里代指使臣,是王維自指。(163頁注釋1)
2.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162頁文中)
3.孤煙:直上的燧煙。宋陸佃《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163頁注釋2)
《蘇教版》第二冊260頁注釋如下。
1.屬國:古代官名,典屬國的簡稱,掌管少數民族事務。這里指代使臣,即作者自己。
2.居延:古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由于各種版本注釋不盡相同,筆者認為以上詞的合理解釋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1.屬國:這里應當指使臣,是王維自指。首先,它承接前文,因寫單車欲問邊,是寫作者作為使臣去慰問軍隊。開元25年(737年)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令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在后文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這與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激憤情緒是一致的。其次,按使臣來理解,全詩的結構更為緊湊,線索更為明晰,以作者為中心,以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來,所以不應是人教版中所說的附屬國,也不應是吐蕃的軍隊,也不應是《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所說的某一地區。
2.居延:應當在西北。首先,《后漢書·郡國志》:“涼州有張掖,居延屬國。”涼州在現在的甘肅張掖一帶。其次,從圖上位置看,涼州也應當在甘肅,而不應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可參見《 唐詩鑒賞辭鑒》文末附圖。再次,吐蕃在今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額濟納旗相距甚遠。最后,作為使臣,他離開長安,經過甘肅去慰問與吐蕃作戰的軍隊,行走線路是合情合理的,最便捷的。沒有任何必要繞道內蒙古,以唐時的交通工具繞如此大的圈子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筆者對人教版、蘇教版、《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對這一地點的注釋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這一觀點是有不同看法的,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3.孤煙:應為狼煙。狼煙既指邊疆不平靜,又指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而起的煙。當時作者所處位置荒無人煙,又是戰爭期間,是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故為狼煙。不應當是炊煙,因為是大漠,不是村居之所,更不應該是一瞬而逝、極不穩定的回風。所以人教版對它注釋為“遠處獨起之炊煙”,似不夠恰當。這里既是荒無人煙之地,即使有人煙,又為何是孤煙呢?難道只有一家?作者的視野又是如此廣闊:大漠、長河,一家之炊煙恐不能與落日并語,何況又是在廣袤的沙漠這一大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