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興趣;學法;
教法;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43—01
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仍以串講為主,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強,記誦負擔過重,容易產生對文言文的厭煩情緒。所以,教師必須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新文言文教學模式,給文言文課堂注入生機。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策略來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效率。
一、精心設計,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愉悅的情緒,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平常筆者用下面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1.明確學習意義。在學生初次學習文言文時,筆者幫助他們明確:古典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文言文可以受到傳統文化、道德修養、愛國思想、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潛移默化的熏陶,能提高自己的品味,健全人格。2.巧設導語。教師導語用得好,就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學時可采用故事、成語、歌曲、多媒體等導入新課。
二、指導學法,培養習慣
教師的教學不在于讓學生“學會”,而是要引導學生“會學”。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求知的方法,培養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學會讀注釋,勤查工具書。初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學生只要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并結合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一類的工具書,再加上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就能基本明白文章的大意。
反復誦讀,培養語感。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熟讀、背誦,吃透教材,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材的特點,精心設計讀的形式。讀的形式有多種:課前預習默讀、熟悉課文小聲讀;課上難讀的文字,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消除閱讀障礙后鼓勵學生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課下記憶時可誦讀;鞏固復習時要邊想邊讀。在誦讀的氛圍中,學生能夠感受語言的魅力,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更迅速地領會文章的大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講究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根據每課的特點,采取靈活高效的教法。容易、淺顯的課文,如《智子疑鄰》,課前要求學生做好翻譯,課堂上朗讀譯文。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贊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言。對于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的課文,如《魚我所欲也》,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然后采取生問生答、生問師答以及師問生答等方式加以解決,以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還可讓學生當“小老師”。如教學《塞翁失馬》這樣篇幅不長、容易理解的自讀課文時,可讓學生根據課文提示、注釋、課后練習及有關資料準備“教案”,教師審閱后確定“小老師”。當“小老師”在臺上試教時,課堂上就會出現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活潑熱烈的教學場景。對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如《狼》,可進行課本劇表演,看哪一組表演得生動。另外,知識競賽、辯論會、故事會等課堂教學形式,既能豐富課堂內容,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又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四、重視積累,掌握規律
中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人一生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感、掌握規律的最佳時期。教師要把學生認為較難學習的文言文的規律性知識講解給學生,并指導學生重視積累、前后串聯、求同存異、觸類旁通。教師可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知識庫”,歸納整理課文中的各類知識及其規律,并附上例句。這種積累要隨著新課的學習不斷豐富。如要求學生按照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名句及虛詞等進行歸納整理,尋找規律,強化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鞏固,從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言文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句和成語:名句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成語如《孫權勸學》中的“刮目相待”,《桃花源記》中的“無人問津”,《出師表》中的“妄自菲薄”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以便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