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學習興趣;歸納記憶法;比較記
憶法;歌訣記憶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1(B)—0060—01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歷史燦爛輝煌,而中學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了解相關歷史事實。例如,七年級歷史課中,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從古老的山洞、簡單的語言、粗糙的石器到龜甲上的文字、青銅器,從原始部落、氏族公社、國家的產生到列國爭霸這段歷史。但這些歷史年代久遠,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上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教師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只有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記憶的技巧,這樣才能生動有效地進行歷史教學。
一、拓展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時,則會異常興奮,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幫助每一個學生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積極拓展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春秋戰國紛爭》中“西周滅亡”一節時,筆者用“驪山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筆者還交待了西周滅亡、東周建立的歷史過程,并總結出昏君誤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反襯出本課即將學到的幾位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國君,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注重記憶技巧運用
學生學習方法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歸納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歌訣記憶法等記憶方法,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歸納記憶法。歷史課程內容時間跨度大,經歷朝代多,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時間、人物、地名更是讓人眼花繚亂,要想使這些內容讓學生一一死記硬背下來是不可能的。而理解是記憶的催化劑,理解了的東西就容易被記住。筆者則將課文的內容歸納總結,分門別類加以整理,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例如,《秦王掃六合》一課的核心問題是“統一”, 但課文篇幅長、內容多,包括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學生不容易掌握。筆者將其總結歸納為:秦始皇在政治上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從中央到地方,以皇權為中心,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開發南疆;軍事上北筑長城,抵御匈奴干擾;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這樣學生就容易記住了。
2.比較記憶法。即通過兩相比較來幫助學生記憶的一種方法,其適合于記重大歷史事件。比如,貞觀之治和文景之治的比較:
這些措施使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百姓富裕,國家強盛,社會安定,達到了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再如夏桀暴政和商紂暴政的比較:
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興盛與衰敗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運用比較的記憶方法既能讓學生鞏固已學過的知識,又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歌訣記憶法。中國歷朝歷代的名稱、順序很難記憶,如果把它編成歌訣,學生的記憶效果則會非常好。如筆者就編寫了這樣的歌訣讓學生記憶: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一統;
兩漢三國西東晉,南北兩朝隋唐興;
五代十國北南宋,元明清民封建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