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化學教學;新課改;教學行為;轉向
〔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1(B)—0012—02
“以學生發展為本,基于學生發展,關注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學化學教學亦應改變傳統教學行為,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從“知識本位”轉向“育人為本”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發揮自己在課程建設中的能動作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變“教書”為“教書鑄魂并重”,通過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以及在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育人的最終目標。
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空氣”、“水”等章節的內容,我們可通過讓學生“走出去”的形式達到育人目的:融入生活——關心當今社會主要的環保問題,留心周邊不良環保傾向等;參與實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張紙,不隨意丟棄塑料包裝袋和廢舊電池,保護環境,植樹造林,幫助父母和身邊的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服務社會——為周邊的環保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政府和環保部門處理已污染的小河等;親近自然——親近當地保持較好的山林和新興的生態農業區。這種教與學的行為,將能大大提高學生“走進社會、關心社會、珍惜環境”的意識。
二、從“師本”轉向“生本”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了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漸漸喪失。教師的專業水平再高,付出的勞動再多,如果不能轉化成為學生的素質,也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學。為此,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讓教師變“傳聲筒”為“對話者”,變“知識權威”為“平等中的首席”,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同時,教師還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把從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中建立的主體意識遷移到知識世界中來。教師更要相信學生,在學習上給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機會。
在教學實際中,實現“生本”的途徑有:1.教師的語言少用“你們”,多用“我們”,讓學生感到教師和學生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團體,是平等的、親切的。2.特別關注后進生,經常以適當的方式鼓勵他們參與到學習中來。每當他們的學習情感有所投入、成績有所進步時,教師都應及時地給予肯定。3. 選擇適當的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如“二氧化碳氣體制取的研究”一節中,在學生已學習了氧氣和氫氣的基礎上,教師完全可以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進行“怎樣學的”、“學了什么”進行檢測即可。從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滿足,學習化學的信心大增。4、師生換位。對于開放性、探究性的課題和復習課,可由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回到學生中去,謙虛地聆聽“小老師”講課。教師從中既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又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學習的主體意識。
三、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
傳統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知識的結論,往往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這種做法會導致一些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而“重過程”則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方式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訓練思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教師還要加強書本知識同現實生活的聯系,變“從書中學”為“既從書中學,更從做中學”。
1.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使其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即主要引導學生思考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和經驗有什么聯系,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再從中提煉有價值的問題。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兩種物質均為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為何二者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差異如此之大(引導學生與前節“原子構成物質”內容聯系)?兩者性質上的差異與現實生活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從它們的用途、產生途徑和合理利用方面考慮)?2.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問題選擇具有個性特點的解決策略,最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提出和發現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考慮,盡可能 “多法求解”,鼓勵他們 “吸收”別人富有個性的解決策略,從中拓展自己的思維。3.引導學生寫“探究日記”。即讓學生把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待日后有了新的發現
時,再逐條跟蹤記錄。循著這樣的腳步,學生也就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最終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四、從“統一規格”轉向“個性化教學”
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各個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傳統的 “機器生產模式”抑制了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承認學生間的差異,并去關注、研究這些差異,發展學生的強勢智能。同時在可能的范圍內,教師還要創設各種不同的、適宜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給予每個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運行體系,變“教案劇”為“教育詩”,“計劃性課堂”為“計劃性和生成性相結合的課堂”。
1.教師可以就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如“石灰石”一節,教師可就石灰石的用途和性質,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分層進行探討。2.提供一定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如教師可針對學生最感興趣的假酒、假鹽、煤礦爆炸等事件,為其提供一定的閱讀材料,也可讓學生自己收集此類信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3.課后習題的選擇與編排應突出層次性。如設置鞏固練習、拓展練習、探究性問題等多種層次。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習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后進生只要他們積極參與其中,有所感悟就是進步。4.在設計課題時,所選擇的課題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立意不能太高,力求在全體學生都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如“鐵”一章中,若一開始就以“工業煉鐵”為課題似乎離學生特別是鄉村學生太遠,會使其覺得無從下手。為此,教師可分層設計:(1)自然界中鐵元素的存在;(2)鐵元素從化合物到單質的原理;(3)工業煉鐵中的具體問題。通過循循誘導,步步融合,將使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