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導入;探究;應用;
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45—01
一、導——良好的開端
“導”的目的就是通過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狀態。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與本課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導入課題。提出的問題要聯系學生的實際,要有層次性,從而為學生接觸新知識鋪路搭橋。
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時,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創設這樣的情境:一天晚上,小明到小華家去玩,小華正在做作業。小明看了其中一道題目:一元二次方程2008x2+2009x-2010=0,求方程的兩根。小華解得方程的兩根都是正的。小明一看就說小華算錯了。同學們,小明沒計算怎么就知道小華計算錯誤了呢?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學生們疑惑不解。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學完本節課后,大家也能和小明一樣聰明。實踐證明,這樣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學習欲望很強。
二、探——關注知識發生的過程
“探”就是探究、辨析。它是指學生通過參與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而獲取知識,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只是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探究加深對數學的價值的認識,使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等得到升華。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是對舊的教學觀念提出的挑戰,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講解“數列求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找出哪一部分是等差數列求和,哪一部分是等比數列求和,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并要求學生對同一問題想出多種不同的解法,在常規解法上提出新穎的見解。
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用”就是應用。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讓他們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學習數學,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剛剛建立起知識結構時,這種結構是不穩定的,要強化這種結構,就必須做相應層次的習題。選擇和設計習題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①層次分明,要有梯度;②形式多樣。除課堂練習外,還應選編一定量的課外習題。選編課外習題也要注意兩點:①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結合實際,有所拓展,擴大學生視野;②根據學生現狀適當增加思維容量較大的習題。比如,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定積分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等。實踐證明,通過應用,不但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還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四、思——認知結構的自我完善
“思”就是反思、回顧。只有通過反思,才能對知識有較深的印象,進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如,學習“二元一次函數的性質”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先給出這樣兩組函數①y=2x-1,y=3x②y=-2x+1,y=-5x讓學生自己作圖以鞏固舊知,并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觀察、類比,讓學生自己說出:對于函數y=kx+b,當k>0時,y隨x增大而增大,隨x的減小而減小;當k<0時,y隨x的增大而減小,隨x的減小而增大。當學生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后,繼續讓其思考:直線y=2x+3經過點A(-1,a),點B(2,b),怎么比較a與b的大小?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想到利用性質k>0解決問題。這樣,讓學生不斷思考,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使其加深了對新知的印象,還能使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新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