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地理教學;復習;自主探
究;命題;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31—01
在高中地理教學進入總復習階段時,如何變換角度、調整方法,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復習既扎實有效又能夠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鞏固知識、拓展思維、增強能力的目的,這是地理教師所應思考、追求的。筆者多年來,無論是對迎接高考還是對參加會考的學生,在復習中都指導其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針對所復習的內容進行自主命題的實踐,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 教師提出計劃和要求,這是學生進行命題實踐的基礎
首先,要使學生清楚這種復習方式的特點、步驟與方法,激起學生探究、體驗命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明確了教師的意圖,提高了興趣,便能積極主動地給予配合。其次,提出命題計劃。這一計劃應包括題型、題量、分數分配及不同題型、題量在各章節的分布等內容。以高中地理上冊針對會考復習為例,在各方面接近會考形式的基礎上確定題型、題量與分數分配如下:選擇題50道,均為單選共50分;填空題20個空共10分;讀圖填圖分析題,6幅圖設50個空共25分,每題(圖)一般不超過4分;簡答題5道,共15分。不同題型在各章節的分配如下:選擇題每章至少12道,填空題每章5個空左右;讀圖題用課本原圖4幅,另外2幅圖由學生自選或自己設計;簡答題每章一道,每題必須涉及至少兩節的內容。按此計劃進行,不僅試卷有了廣度和覆蓋面,而且對學生理解、分析、表達、運用能力的形成也產生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積極作用。最后,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一是用紙大小一致,卷面字跡清晰整潔,并注明命題人、答題人位置;二是各題型對教材各節的內容應交錯涉及,不能集中在某節某部分;三是應擬出較準確的參考答案,命題及答案的文字表述應通順、清晰不含糊,使他人能夠準確理解題意。
二、 學生在自主探究復習中進行命題
這是整個命題過程的核心,也是學生在充滿濃厚興趣、在好奇心理支配下發現問題、設計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全面復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首先,學生要在反復深入理解考綱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設問,既要抓住重點、難點、關鍵點及有實際意義的知識內容,又要考慮問題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如是要考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是考查理解、分析、綜合及應用能力的狀況;其次,對無關緊要的、教材及考綱中沒有的、目前尚無定論的或很少有人知道的內容、使人難以理解的及自己也不懂的問題不要出;最后,在一道題中應涉及多個知識點,問題最好不要直問,應略有轉彎,以體現綜合。系統復習、深入思考、發現問題、抓住重點、構建體系,是這一過程的關鍵,也是采用這一方法的重要目的之一。
三、 教師審閱、修改
這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主渠道,也是組織指導下一階段復習的重要依據。學生將命題及答案交上后,教師應對每套題仔細審閱,對科學性錯誤、內容選擇不恰當及文字表述不清楚的地方要予以修改。教師從中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理解掌握的程度,把握學生對重點、難點部分認識的準確度和深度及綜合表達能力等狀況,從而在復習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
四、命題人批閱評分
即試卷隨機發下,采用限時閉卷的方法,由學生當堂完成答卷,然后答題人拿試卷找命題人批閱評分。這樣就形成了全班學生熱烈交流討論、在爭辯中激發起探求最佳答案的欲望。
指導學生以自己命題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復習的過程,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在濃厚興趣和極大的探究體驗心理的驅動下,立足于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目的,用積極的思維和不同的視角去發現問題、挖掘知識的內涵,全面而深入地把握重點,從而在實踐中增強能力,其在有效提升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創設問題、應對問題的能力方面有著其他方法難以達到的效果。這一過程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深入系統復習與調整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密切結合,又凸顯了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有明確目標和方法、基于興趣需要與主動性、以問題形式呈現學習內容的主要原理,使學生在動機和認識目標的推動下,積極主動地進入了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