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興趣;
培養;學習意識;學習模
式;評價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1(B)—0048—01
美國未來學家阿布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可見,學會學習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現代教育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探究、創新的意識與能力,要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那么,怎樣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
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在數學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一要以“奇”引趣。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穩定性”前,可讓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三角形實物,并讓其思考:為什么屋頂要做成三角形形狀?講“三角形三邊間的關系”前,可讓學生用任意三根木棒拼湊三角形,并思考能否組成三角形?為什么?這樣引入新課,學生會覺得十分有趣,從而產生求知欲望。二要以“問”引趣。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需要提出引人入勝的問題。如,講“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時,可讓學生思考一塊三角形玻璃破裂成兩塊后只帶一塊去裝配是否可行的問題。問題出現了,學生就能很快進入學習的狀態。三要以“美”引趣。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數與形的協調統一、圖形與式子的對稱和諧等,讓學生體會數學之美。如,講“軸對稱的定義”時,可讓學生動手剪雙喜字來說明數學在建筑、藝術等行業的應用。四要以“變”引趣。一題多變,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倡導課前學習意識,準確把握自主學習契機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1.向學生提出課前自主學習的要求。要求學生逐字逐句閱讀,理清邏輯思路,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2.教給學生科學的自學方法。引導學生對基本概念、公式、定理進行自學,讓他們劃出關鍵詞,對例題的解析過程仔細推敲,歸納總結解題規律。自學任務完成后,還要再回顧再思考,并試著做一下課后的練習題。3.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教師可以先提出自學提綱,指導學生自學,再慢慢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制定自學計劃,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參考書來解決問題。這樣引導學生學習,就能準確把握自主學習契機,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三、優化課堂學習模式,促進自主學習的升華
課堂上,教師應針對學生預習提出的問題和看不懂的地方進行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1.堅持全面的觀點,以“細”促活。要求學生讀通讀懂教材內容,包括理清教材內容的邏輯思路,掌握每個術語、符號、公式,弄清楚例題解析的每個步驟。2.要放開手腳讓學生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3.堅持發展的觀點,以“變”激趣。在問題提出后,教師就要變講授為引導,不“越俎代庖”。先讓學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當他們久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再適時點撥;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時,教師就要依據學習目標及學情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徹底解決學生為什么學、能否學、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的反思和評價能力
自主學習活動中,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等能力是活動步步深入并獲得成功的關鍵。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造成了不同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的感受、收獲也是不同的。如,在一節課中,有的學生會對某個知識點、某個結論印象深刻;有的學生會對某個同學對自己發言的評價記憶猶新,并從中受到鼓勵、啟發;有的學生會對自己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銘記在心……可以看出,每一節課留給學生的思考不盡相同。而讓學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談一談,不僅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在傾聽同學談收獲的過程中,也能使學生學會客觀地評價別人的同時,學會反思。在此基礎上,輔助以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必定會使學生更善于學習、更善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