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偏誤分析的理論框架,將所收集的學生習作中的常見錯誤進行歸類并探究其深層原因,以期對今后的英語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字]偏誤分析;大學生習作;第二語言習得;英語教學
一、引言
寫作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瓶頸,教師更是苦于批改錯誤百出的學生習作。然而Corder認為學生的偏誤有積極意義:通過偏誤分析,教者可得知需要教什么;研究者可洞悉學習者的習得過程;學習者可探測其對第二語言的假設正確與否。[1]
二、理論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Selinker首先提出中介語概念,認為中介語是個連續體,用來描述學習者由母語到目標語之間的狀態,它介于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之間,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向目的語靠攏。[2]
中介語的提出為錯誤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1969年Corder提出了“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理論,又稱“錯誤分析”,該理論認為二語學習者犯錯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其所犯的錯誤可以反映他們語言習得的水平。該理論區別了錯誤(error)與失誤(mistake),認為錯誤是由于對某種語言規則的無知而出現的語言使用上的偏差,它反映學習者在外語水平方面的欠缺,學習者自己難以發現和糾正,教師應該加以恰當的指導;而失誤是指由于偶然的疏忽而沒能正確應用已知規則而造成的語言行為上的錯誤,學生能夠自行糾正。[3] Corder于1975年提出偏誤分析的五個基本步驟1)收集語料;2)找出語料中的錯誤;3)對錯誤進行描寫歸類;4)探討錯誤產生的原因;5)評估或者給錯誤劃分等級。
三、數據收集
本文語料收集于英語專業專科二年級學生的平時習作中。下面筆者將依據偏誤分析理論對語料進行分類并多角度診斷其深層原因。
四、偏誤歸類
本文的語料偏誤分類主要著眼于語言錯誤,而不涉及內容,結構或風格方面的錯誤。James認為語言學習者的偏誤常出現在三個語言層面:本體層面,文本層面和語篇層面。[4]筆者將所收集到的語料歸為以下四類:1)本體錯誤(主要指拼寫,標點等錯誤);2) 詞匯錯誤;3)語法錯誤;4)語篇錯誤。
(一)本體錯誤
(1)拼寫錯誤在學生習作中屢見不鮮,筆誤或識記不清都會導致此類錯誤產生,如:
①After they express thereopinion,he dicided to buy the cheaper one.
②Tearetowstudentsintheclassroom.
例①中的‘there’和‘dicide’應該是‘their’和‘decide’.這是由于發音相似而造成的拼寫錯誤。‘tow’在例②中可能是疏忽大意引起的筆誤。
(2)標點錯誤
①Someofuscleanedthewindows,somesweptthefloor.[逗號粘連錯誤]
②Sheisreading《GoneWiththeWind》.[英語中不使用書名號]
③Heasksmewhattimeisit?[間接疑問據應將問號改為句號]上述標點使用錯誤是由于寫作者的中文負遷移和不熟悉英文標點符號使用規則造成。
(二)詞匯錯誤
(1)詞性錯誤
①Ifyouworkhard,youwillbesuretosuccess.
②My grandfather tells the story very vivid.
例① 中,本該用動詞的地方用了其名詞詞性。例②中‘vivid’應使用它的副詞形式‘vividly’,因為它在句中修飾動詞。
(2)詞義錯誤
① The price was risen by government.
②He finally resolved the problem.
例① 混淆了 ‘raise’ 和 ‘rise’,誤將不及物動詞‘rise’ 用在了被動語態,應改為‘raise’。例② ‘resolve’也有尋找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和困難之意,但它多用于解決爭端,而‘solve problem’才是正確搭配。
上述錯誤是混淆了詞匯間的細微差別造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因為搭配不當引起的錯誤:
③It is better for students to look look book at home than to do part-time job.
這樣的中式表達,是由于寫作者的中式思維導致的字對字的翻譯。再比如用 ‘a big rain’來表達‘大雨’之意,事實上英文要用heavy來形容雨很大。
(三)語法錯誤
根據James的分類標準,語法錯誤從詞的形態和句法結構兩個方面入手分析[4]。由于詞的形態錯誤在詞性錯誤一節里已有所論述。本節主要針對主謂不一致,時態,單復數誤用等語法錯誤。本質上而言,前者是改變詞義或詞性的派生詞素出的錯;后者是標識語法范疇的屈折詞素出的錯。
(1)詞的形態錯誤
①There are six book on the bookshelf.[應該用復數形式books]
②They are the most ugly stone heads I have ever seen.[應改為 ugliest ]
③He always go home at five o’clock.[應改為goes].
④ He fighted in Fland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改為fought ]
(2)句法錯誤
句法錯誤最常見就是不完整句(Sentence Fragments),不間斷句(Run-on Sentences)或錯誤句型結構等等。
① After finish cleaning the rooms.We always play with the children.[不完整句-after引導的句子不能獨立成句]
不間斷句就是將兩個完整的句子不加任何標點,也無任何連詞地連成一個句子。這也是中國學生習作中典型的句法錯誤,如下:
②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play computer games.
③These people *either too old or too young to clean the house.[缺失謂語動詞]
(四)語篇錯誤
語篇錯誤主要指誤用,少用或過多使用銜接詞,另外代詞的指代不清也屬于語篇錯誤。
① Since I want to go to a good school, therefore I am trying to raise my test scores.
②Although it rained heavily, but we still went shopping.
③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society by serving yourself.[代詞指代不清]
五、偏誤診斷
(一)語際錯誤
母語干擾引起的偏誤稱為語際錯誤。前文例子中大多數屬于此類錯誤,比如用逗號連接兩個完整的句子就是受漢語的影響。由于漢語不通過詞綴的變化而改變詞性,使得中國學生經常誤用詞性。另外,時態使用不當與不間斷句是學生習作中最常見的語法錯誤,也是由于中英兩門語言的巨大差異造成。再如有些中式表達更是有明顯受漢語干擾的痕跡。
(二)語內錯誤
并非所有的錯誤都是母語干擾造成的,有些是因為學習者對目的語的錯誤理解引起的,比如把某些規則概括過頭,或是錯誤地衍生一些規則。比如學習者知道英語規則動詞的過去式是加后綴–ed,于是把這條規則錯誤的應用在fight上。還有3.1.2.節中例③,學習者雖已經了解英語間接疑問句的相關語法知識,卻忽略了另一個細則,沒有把疑問句式改為陳述句式,而且后面的問號也應改為句號。這就是未能正確掌握目的語規則造成的語內錯誤。
(三)交際策略錯誤
交際策略錯誤指學習者為使交流順利進行,當學習者碰到不會說的詞匯時,常常用一些近似但不正確的說法來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學生會用‘water ball’ 來表示 ‘polo’的意思。學生習作中也常常出現類似的錯誤。
(四)誘導錯誤
學生語言錯誤也可能是教師講授或學生練習不當導致誤解造成的,即教學誘導錯誤[4]。比如,老師將enjoy 作為like的同義詞講解,若老師對兩者各自的用法區別不加以強調的話,學生很可能會寫出這樣的句子I enjoy *to learn English。因為學生把已學過like 的用法套用到enjoy上了。
六、啟示
從上文分析可見母語的影響是寫作中犯錯的首要原因,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另外,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詞匯的掌握不僅僅停留在拼寫上,而要真正掌握詞性,用法,搭配等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語內錯誤和誘導錯誤。同時學生也要通過多練多寫來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學習者的錯誤具有啟示性,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習作中的錯誤,并能用語言學理論加以分析,以此了解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及學習策略,相應地給予指導。
參考文獻:
[1]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62.
[2]Selinker,L. Interlanguage [J]. Interlanguage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X, 1972:209-230.
[3]Larsen-Freeman. D. Michael. H. 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57-62.
[4]James Carl.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4-189.
作者簡介:王宇珍,助教,碩士研究生 寶雞文理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