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擬就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語文文本文化性解讀的操作模式及要求做簡要的分析,以便對未來優質的語文教學提供指引。
[關鍵詞]語文;文本解讀;文化性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語文教學和現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語文教學更加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如:朗讀、背誦、語言知識、語言應用,形象體悟,性格分析,主題提煉等等。而對語文文本人文性的觀照即對文本的文化性解讀還是一大弱點。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永遠只停留在工具性的語文應用、文學性的形象感受和道德或審美層面的教學上,還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性分解,應該更深入的挖掘出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及其蘊涵的文化意義,從而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能夠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
我們知道一節優質的語文課有三個關鍵的步驟:首先是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其次是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最后才是機動靈活的教學實施。我們為什么把對文本的解讀放在首位呢?這是因為我們對文本進行正確深入的解讀,在某種情況下就是對文本進行當下文化語境中的闡釋與還原。沒有正確的文本解讀,其他的教學活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語文文本解讀的文化性呢?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信客》和《孔乙己》為例,筆者認為對文本的文化性解讀可以從下幾個模式來操作:
1、關注文本中人物的文化模式。例如《信客》中表現更多的是傳統人倫美德的仁、義、禮、智、信在外來文化時代沖撞下的缺失,以及對這種文化缺失的惋惜。而《孔乙己》中則表現了孔乙己的長衫和文本語言的文化符號意義。這些人雖然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卻深深地根植于當時的傳統和文化背景中,在典型的環境中塑造了典型的一代小人物文化,溯及今日仍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在分析文本時必須加強文化內在的核心關懷與價值。
2、關注文本中人物關系的文化模式。如《信客》中新老信客,信客與鄉人的文化差異與沖突,鄉下傳統農耕文化與十里洋場的上海灘的買辦資本文化的沖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與短衣幫的書生文化與勞動者的世俗文化,孔乙己與店老板的商業文化,孔乙己與何大人、丁舉人的科舉官僚文化等。我們在解讀這些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時,要更加關注一種潛在的人物關系文化模式,從而使文本的內在價值得到真正的體現。
3、關注文本時代的文化模式。例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和《信客》中的信客文化都表達出了一種對中國近現代的農村自給自足封閉的農耕文化,在外來文化沖蕩下的顫變、扭曲乃至崩潰的感傷。儒家人倫美德的仁、義、禮、智、信逐漸地被啄蝕、摧毀。文中信客最終放棄信客的職業,也隱喻地表達了當時文化模式下內在價值與外在觀念的沖突。
4、關注文本事件本身的文化模式。《信客》中信客代人送信、代人辦理喪事、改行與受人尊重等等,這些事件本身的文化模式也不可忽略。對某一文本的觀照絕不只有一種解讀方式,不同的解讀理論和解讀方式會有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結論,或者同一結論可以用不同的理論和方式去體驗和解讀。如果僅用傳統的、單一的理論去解讀內蘊豐厚的文本,就會造成對文本解讀的概念化、片面化和單調化,造成多層的意蘊流失,更無法給學生的解讀“導航”。
文本作為體現文學的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決定了對其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對文本的文化性解讀的操作模式和切入點非常重要,因此對文本文化性解讀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把握住以下幾點:
首先,整體觀照,把握文本內涵。對文本文化性的解讀,應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人、事、物的充分感受和總結的基礎上,進而提升確認文化點。文本解讀能力的提高,正是在這種解讀中積累、磨礪、提升和不斷的內化的過程。因此理解文本內涵要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學會用自己的眼光來解讀,從而突破作者的規定性。文本解讀應該著眼于整體同時能夠釋放出個性的光彩。
其次,深度挖掘,提升文本的價值,從而還原與體現文本語境的文化性。文本承載了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因為許多文本是人類文化的經典力作。文本解讀的最大價值在于解讀的過程,即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并對文本的文化內涵有所得,而非僅僅是文本的機械意義的肢解或建構。所以,教師的解讀在于給學生以正確的導航,以自己的解讀方式來影響學生的解讀而非替代,否則只能造成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殖民文化”。
再次,拓展鏈接,豐厚文本的分量。文本解讀中文化切入點是在解讀中進行選擇的,切入點應是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對學生而言,他們解讀文本的目的是發揮文本中文化內涵的教育功能,并實現自我的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所以,文本的解讀方式不能刻板、單一、概念化,而應該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的拓展、豐富和完善相關文化知識。
最后,整體建構,完善文化的體系。教師應具備淵博的文化知識:如傳統的儒道文化知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不同文明時代的知識,文學創作與文學鑒賞的知識等。作家的文本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是和主體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社會強調尊重人、理解人,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所以教育就要充滿人文精神。因此,要求語文教師以多元文本解讀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從而使文本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育人功能,服務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更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涵著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味中國文化的廣博和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璀璨和永恒,從而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與智慧”。文本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文化本身。所以,語文文本的解讀應發揮“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塑造健全的人格。這就要求我們用文化性的視角讀懂、讀透、讀美文本。總之,語文文本解讀的文化性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錢穆.中國文化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裴娣娜.對教育觀念變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1(2):4-7.
作者簡介:王躍春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09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