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古籍記載為依據,敘述古人筆下以噬食老虎為特點的動物。因多數以走獸為主,故簡稱之為食虎獸。廣義的食虎獸,包含了飛禽、走獸和水族三種。
中國古代傳說中,流傳著許多食虎獸的記載。考諸古籍,飛禽、走獸、水族當中都有食虎獸。
一、飛禽
虎鷹是傳說中食虎獸里目前唯一有確切名字的飛禽。“《續博物志》:虎鷹,食虎豹,其身大如牛,翼廣二丈余”。[1]另外還有一種名字不可考的飛禽也能食虎。“廣中有一郡,虎患甚熾。忽有所謂神禽者,飛而啄虎,群虎皆盡,守臣繪以為圖,以為大祥。”[2]
二、走獸
駁,又名“駮”[3]、“駿”[4]、“茲白”[5],“如馬,倨牙,食虎豹”[6],“白身,黑尾,一角,虎爪牙,音如鼓音”。[7]相傳齊“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駁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仲曰:‘此駁象也。駁食虎豹。故虎疑焉。’”[8]馬,“黃白曰皇騮,白曰駁”。[9]因此與駁似的白馬,稱為“駁馬”。《名馬記》言“駁,類馬,食虎,而虎食馬。”[10]駁馬與駁極其相似。但是駁與駁馬有著本質的區別,即食虎與被虎食。將駁與駁馬混為一談,誤以為駁馬能食虎,是以訛傳訛。但,駁馬似駁,能震攝虎豹,古時“君之出必驂駁馬而出畋乎”,如漢時“楚王乃駕馴駁之駟”。
天馬也是食虎獸。事可見《天馬歌》:“天馬!天上龍駒,生天漢間。目夾明月,蹄削崑侖山。元氣飲沆瀣,躍步超人寰。天上玉帝老不騎,饑食虎豹曉出關。滅沒流沙,姿剡忽紫電。顏黃道三十六萬里,日馳周天去復還。時降乎精渥洼中,龍性變化終難攀。天馬來瑞,何朝化為龍”。雖然“未有蹄物能博虎豹者也”,也許天馬是特例吧。
尊耳,“身若虎豹,尾長三尺其身,食虎豹”。《山海經》言:“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注曰:)《六韜》云:紂囚文王。閎夭之徒詣林氏國求得此獸獻之,紂大悅乃釋文王”。一般認為“《逸周書王會解》有英林酋耳,《書大傳》有于陵虞,《山海經》有林氏騶吾,《史記·滑稽列傳》有騶牙,與《毛傳》騶虞同是一物。”另有“《天中記》……謂之侄獸”。尊耳曾多次現身食虎。“山東程侯作邑牧,政本庭訓,任循良諗,知虎暴乃巨患,遠詣山祠為祈禳。忽有異獸應時至,滿身鋪錦,角卓槍,古稱酋耳,能食虎。果見博虎如博羊,恣啖血肉,須臾盡委骨林麓,皚如霜,自茲虎患為衰”。 “天后時,涪州武龍界多虎暴。有上獸似虎而絕大,日正午逐一虎直入人家,噬殺之,亦不食其肉。自是縣界不復有虎矣。錄奏,檢瑞圖,乃酋耳,不食生物,有虎豹則殺之”。
狻猊,即“師子,狻猊也一名,白澤一名”,也叫“彪貓”、“狻麑”、“虓”、“獅子”、“□”。“形似虎,正黃色,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目跪足,目光如電,聲吼如雷,能食虎豹,外國之產。毛君之長也”,(日)“走五百里”,也有稱“師子五色,而食虎于巨木之岫,一噬則百人仆,畏鉤戟”。外國曾多次來貢。“《東觀漢記》曰:陽嘉中,疏勒國獻師子”, “元魏,波斯國獻獅子。永安末始達京,莊帝謂待臣李彧曰:朕聞虎見獅子必伏,可覓試之。于是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進。鞏縣、山陰并進二虎一豹。見獅子,悉瞑目不敢仰視”。
黃腰獸,“形如臂絕小,長三尺余,類鼠狼,人號黃腰。常在山樹上,身附大枝,多不能行。行見虎豹則跳上背,從下致直入取心肝而食。虎豹見懼恐而伏矣”。黃腰也有許多名字,如“豰也,獨也,唐已也,執夷也,也,青腰也,黃腰也,似猴,鼬身,貍首,馬尾,腰以上黃,腰以下黑,長則食母,能食狝猴、虎豹及牛鹿。其性獨,一鳴即止,故謂之獨”。 “其狀或說似鼬鼠,或說似豹,或說似羊。蓋亦不習見之物也”。
青腰獸,也叫作“青要”,與黃腰獸乃是一系所出。“豰似 鼠蟲 而大,似豹而小,犬屬,腰以上黃,腰以下黑,小者名青腰,亦能食虎”。另有說黃腰獸與青腰獸為貔貅之子,即“豰為貔子”。
修羅獸,“此獸專食虎豹,畏慎麋鹿,生來斯強怕弱。此獸善騰雪駕霧,獅象不能比類,熊羆不能迎其鋒”。
彪,“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今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必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望。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以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彪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故也”。元時,“有虎入境多食人,罟阱不能制,(張)毅禱于神,遂有彪來食虎,虎悉駭以去”。
豹,“生于虎而類虎,次于虎而食虎。故虎不敢先于豹,而在虎之前者則豹也”,“李石云:滇中多豹少虎,以豹食虎也”。
赤蟻,“若象,渾身帶大刃,負萬鈞,雜食虎豹、蛇虺,遺卵如斗,人取為醬,是名蚳醢”。
角端,也叫作甪端。“《廣輿記》(云:)產韃靼,……《談薈》(云:)鹿形馬尾,獨角生鼻上,日行萬八千里,能曉四夷之語,圣人在位即至”,相傳“瓦屋山中峨眉僧壽安云此中有獸,不知其名,類書畫中甪端,食虎豹而不傷人。僧養之以為一山之衛”。也有說普賢光明道場“山有獸如角端,食虎豹,不傷人”。
猱,“猿屬,貪獸也,喜食虎肝腦。虎見而愛之,負其背而取虱,遺其首則死,求其肝腦腸而食之”。
露犬,也叫“鼠包 犬”、“鼩犬”、“鼠多 犬”,“能飛,食虎豹”。《博物志》言其產自復薊,不過一般認為是渠搜所產。
豻,又名“犴”、“豸開”。傳其能“水食蛟龍,陸食虎豹”,但須“切防狐貉”。或說其是“胡狗也,狀似狐而黑,身長七尺,頭生一角,老則有鱗,能食虎豹、蛟龍、銅鐵。獵人亦畏之”。但也有言,“豻有二,一胡犬,一食虎豹者”。能食虎豹者中有一品種叫“井木犴,食虎豹、貉狗,畏狐,喜山水草峰,忌田園天刑刃”。
□,又名“蟲恙”、“犭羔,東方朔《神異經》曰:北方有獸焉。其狀如師子,食虎食人,吹人則病,名曰□。恒近人村里,入人居室中,百姓患苦,天帝徙之北方荒中也”。
貔貅,據載“雅州傅進士良選云其鄉蔡山多貔貅,狀如黃牛犢,性食虎豹而馴于人,常至僧舍與僧索食”。
胇胃,是傳說中的驅疫十二神獸之一,傳說“胇胃食虎”,又作“胇昌”、 “佛胃” “猬,能制虎。《諾皋記》:狒胃食虎,猾無骨,入虎腹,自內嚙虎”
熊,“諸深山中人跡罕到處皆有之,力能食虎,其皮黑而大勝于虎”。
三、水族
蛟,“《唐子西語錄》曰:惠州有潭,虎飲水其上,蛟尾而食之”。蘇東坡因此還賦有《白水山佛跡巖》一詩,其中即有一句寫明:“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
另有,鯖鱷,“惡魚也。食虎鹿,其齒甚利”。
參考文獻:
[1](宋)李昉:《太平御覽》
[2](明)陳繼儒:《虎薈》
[3](清)方旭:《蟲薈》
[1 ](清)方旭:《蟲薈》卷一羽蟲
[2 ](清)吳敬梓:《詩說》卷一
[3 ](南朝)顧野王:《重修玉篇》卷二十三
[4 ](宋)陳仁子:《文選補遺》卷三十七
[5](明)焦周:《焦氏說楛》卷七
[6]《爾雅》卷下釋畜第十九
[7](晉)郭璞:《山海經傳》西山經第二
[8](春秋)管仲:《管子》管子卷第十六
[9](清)黃位清:《詩緒余錄》卷五
[10](明)郭子章:《名馬記》名馬記上
作者簡介:洪小燕(1982-),籍貫:福建泉州,學歷:本科,泉州晚報時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