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語文是一筆清新的鋼筆字,一口流暢的普通話;是左右逢源的機智應對,是舉手投足間的濃濃書卷氣;語文是人生,是生活。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藝術
語文有文學的靈動,哲學的思辨,歷史的厚重,也有自然科學的零零總總,可謂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可事實是語文課卻并不受學生歡迎,很多顯得沉悶、機械,或老師煞費苦心,學生昏昏欲睡;或老師眉飛色舞,任意西東,學生也歡聲四起,大呼小叫,最終卻無甚收獲,甚至有錯誤的獲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應該與教師不能有效把握課本,不能發現文本之美有很大關系。如在教授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對“為報傾城隨太守”一句,一般都如此賞評: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雖然也能說通,但卻不能表現老夫聊發的狂勁兒。我們不妨想想:全城的百姓都來了,哪這獵還怎么打呢?不是全城的人都已經出來跟隨,是豪放的詩人要大家看看他的少年狂態。唐宋時期,“為報”連用大都是“替我傳告”的意思。“為報傾城隨太守”是說替我傳告全城的官吏和百姓,快來隨我一起去打獵吧!蘇軾此詞一反“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自己對這首詞作也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這樣講,全詞自然文氣貫通,太守之狂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不能給學生很多精確的,它提倡感悟,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語文老師的使命就是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在美中受到熏陶。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美,受到課文的陶冶,培養他們健康的美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呢?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點著手:
一、 欣賞語言之美。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索緒爾說過,語言單位是由音響形象和概念兩項要素聯合構成。在具體教學中,前者體現為重視朗讀或吟誦,后者在于語言傳情達意的準確精當。我過古代的教學十分重視吟誦,宋代學者鄭樵在《通志》中說:“浩歌長嘯,古人之深趣,今人既不尚嘯而又失其歌,試之旨所以無樂事也。”看來,朗讀吟誦在語文教學,特別是是個教學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只有恰當使用這種手段,才能有效領略文學語言的韻外之致。如名篇《蒹葭》,每節的結構相同,句式整齊,結構精巧,而重章疊句、雙聲疊韻詞、疊詞的運用,使詩歌音韻鏗鏘悅耳,如鳴佩環具有音樂的美感,若不偃仰長嘯,又如何能夠感覺得到呢?《藥》中,夏四奶奶給兒子去上墳,碰上了人,臉上現出“羞愧的神色”。一位母親,給自己的兒子上墳,為什么會羞愧呢?可抓住這一矛盾進行討論,讓學生體會“羞愧”一詞的傳神之處。群眾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盡含其中。
二、感受情感之美。文學性的文本不管寫什么,總歸要以情動人。優秀作品的魅力也在于用語言表達哪些難以表達的情感,優秀的作者總是窮其一生捕捉那不可捕捉的,接近那不可接近的,在無窮的追求中感覺那無窮尋覓的大滿足。再如《蒹葭》,寫金秋早晨,蘆葦染霜。男子翹首佇望,伊人所居,虛無縹緲,幾經求索都無法一睹芳容。咫尺天涯,惆悵萬千。通過體味這上古純潔健康的感情,對青春期的學生而言,不光能提高其文化涵養,對其情感傾向也能積極健康的引導。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三、 領略生活之美。語文 與生活息息相關,較為高深曲折的文章,學生囿于可能知識的積累或生活的閱歷一時難以理解,這就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還原。如《五柳先生傳》中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說,有人據此認為是陶淵明治學態度不夠嚴謹,這恐怕就曲解了陶淵明,馮鈍吟在《雜錄》中說:“陶公讀書,止觀大意,不求甚解。所謂甚解者,如鄭康成之《禮》,毛公之《詩》也。”看來陶淵明的“甚解”,指的是漢儒式的鉆牛角尖,是用兩三萬字的離題萬里的道德和政治的說教來解說五個字的詩句。在具體教學中,如果對漢代經學家的穿鑿附會適當舉例說明,那學生對該文的理解就會深廣得多。又如對魯迅文章的解讀,各類教學參考總是火藥味過濃,這只能讓文章的分析流于道德的說教和政治的憤激,反而削弱文本特有的美質,不利于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尤其是他的散文。如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理解,如果只認為是批判封建教育對兒童心靈傷害過摧殘,那會顯得膚淺。還應看到孩子們在天性被壓抑時,天真心態依然很自由。野草斷壁,其樂也融融。再如先生, 不能就認為他是面目猙獰的舊教育的貫徹者和執行者,他“方正”,有戒尺也不常用,讀書搖頭晃腦,非常陶醉,看來他沒那么令人生厭,應該有點可笑,甚至可愛。要清楚,魯迅散文(尤其是自傳性散文)中的批判是很含蓄的,他并沒有把這種扼殺兒童天性的教育歸咎也個人,所以,他對筆下的小人物分外寬厚,若批判也是一種含笑的、溫和的批判。如此分析,也讓學生明白,讀偉大作家的文章,不僅是為了學習文字,也是為了拓展、豐富心靈。
總之,就像天津名師趙福樓說的:“語文學科離美最近,語文教學只有重視審美,才具有無盡魅力。”以上也是筆者管見,只希望通過淺薄之磚,引出同仁們的厚重之玉。
參考文獻:
《名作細讀》孫紹振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 王先霈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建設生態語文》(《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6年第四期) 趙福樓
作者簡介:董芳霞,甘肅岷縣茶埠頭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