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世界性的元素之一,始終與時代前進的方向保持一致,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鮮活感。
[關鍵詞]新民歌;審美;民族風格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來源于勞動人民生產與生活的民歌,受當代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影響,已經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這些新的特點已經逐步發展并形成了新的音樂特征和新的音樂風格,這一時期的民歌因為社會和它自身審美規律的作用而呈現出了與傳統民歌所不同的審美特征。
今天我著力打造的中國“ 新民歌”理念,是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新的時代主流思想提出來的,是時代的要求、群眾的呼聲和新的嘗試,是民歌藝術的當代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美學特征,在審美特征上主要有:民間性、通俗性、時尚性等,其中,民間性是新民歌之所以為民歌的主要標志和特點。
一、民間性。
“新民歌”是相對傳統民歌而言的。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富源遼闊且民族眾多的國家。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鮮明地方特色的音樂, 其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為新民歌的孕育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傳統民歌悠久的文化淵源、豐富的歷史積淀、厚重的藝術底蘊,為新民歌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寶藏和用之不竭的藝術營養。如果說傳統民歌是大地,那么新民歌就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爛漫百花和參天大樹。它傳承著傳統民歌的經典,記錄和傳達著我們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的心聲。
從內容上看,新民歌歌頌時代主旋律、歌頌新時期黨和人民繼往開來勇往直前, 表達了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心聲,如《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西部放歌》、《祝福祖國》等音樂作品。它們唱響了這個偉大時代的它的民族精神, 吹響了新時期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彈響了共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新民歌擁有的民族性精神內容,是其具有民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從音樂形式上,新民歌無論是民歌改編還是新創作的,都保留了民間韻味,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新民歌的結構與旋法繼承了傳統民歌的風格,北方民歌粗放豪爽、南方民歌婉轉細膩。新民歌的歌詞凝練集中、準確鮮明,層次分明、韻律飛揚。新民歌多以四句體和五句體為主,有些加有具地方特點的襯詞,律優美動人、唱起來朗朗上口,充分體現了詞與曲的高度融合。
二、通俗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更新,新民歌也在改革創新,它采用了最新的技術手段進行表演,突破傳統演唱方法,大膽創意,主要表現在音樂表現手段的流行化和通俗化上,為新民歌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1、配器上,與傳統民歌的小型絲竹樂隊伴奏相比,新民歌的伴奏溶入了許多現代流行元素,配器中加入了大量電聲樂器,產生了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多種表演形式。例如張也演繹的新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給經典民歌配上極具現代流行元素的電聲伴奏,讓經典的傳統民歌耳目一新。又如傳統的民族器樂(笛子、二胡、古箏等)獨奏加電子音樂伴奏背景的演繹方式,開辟了一條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的新路。
2、多樣的唱法和演唱風格。
近年來流行的新民歌根據旋律風格和演唱方法可以分為藝術類新民歌和通俗類新民歌兩大類。藝術類新民歌大多是以民族唱法演唱也有以美聲唱法演唱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曲。通俗類新民歌是指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民族風格創作歌曲,它的音樂本體脫胎于傳統民歌旋律或民間音調,但演唱風格及伴奏配器又借用流行歌曲的做法。還有一部分歌手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借鑒了通俗的演唱方法,將民歌演繹出時尚感、現代感的新表現形式,她們采用的“民族通俗新唱法”( 簡稱: “民通”) 逐漸為廣大觀眾和聲樂學術界所接受和認可。新民歌歌手們正努力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國際之間探索著一條新的音樂發展路線。新民歌的傳承因為有了時尚元素的注入而顯得生機勃勃。
三、視覺文化的時尚性。
音樂是一種通過多種藝術因素共同參與,由多重美感共同構造,綜合作用人的多維感受的藝術。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聽覺,也可以通過視覺等其他感官領悟音樂的美。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音樂工作者們運用這個時代的技術和知識,力求用最強烈的視覺感官享受來領悟音樂的美。
先是一大批表演形式和藝術效果全新的優秀MTV作品應運而生,如《親親茉莉花》、《幸福萬年長》等新民歌作品。《親親茉莉花》因為科技手段的運用,使人(美麗的歌手)、歌(甜美的歌聲)、畫(畫面中旋轉飄落的茉莉花動畫)三者完美結合,體現出了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效果,給予了觀眾全新的藝術體驗。《幸福萬年長》在制作上堪稱完美,碧水鮮花中麗人坐在小船上動情的歌唱,讓人賞心悅目,將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增長,大家已經逐漸不滿足于在電視畫面上欣賞新民歌MTV,新民歌大型現場演唱會便應運而生,為群眾提供了親身體驗新民歌魅力的機會。華麗的舞臺,絢麗的燈光,精致的服裝,大膽的造型,營造出了美侖美奐的視覺效果,使觀眾獲得了全面的感官感受。在此同時,我們的文化部門也應當在重視廣大民眾參與的同時,不忽視和犧牲新民歌的藝術品格和嚴肅性,使熒屏成為神圣的藝術殿堂,成為提升全民族文化藝術素質的大舞臺。
新民歌的發展與時代同行,新民歌的脈搏與時代同拍,新民歌的傳承因為有時尚元素的注入而顯得生機勃勃,新民歌的流行因為它根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而插上了翱翔世界的翅膀,讓我們一同關注新民歌、喜愛新民歌,為新民歌驕傲!
參考文獻:
[1]王倩,《淺析中國新民歌》, 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4
[2]修海林 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8
[3]張驥 楊艷,《從時代性及主流思想傳播功能看“當代新民歌”》,美與時代,2007.2.15
作者簡介:熊芬芬(1982- ),女,湖北京山人,東華理工大學音樂系助教,碩士,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