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培養,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可從以下幾方面去關注學生情感的培育:一、情感的培養,讓學生接受愉快情感體驗;二、情感的陶冶,讓學生產生文學藝術的感悟;三、情感的釋放,為學生提供一開放、創新的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培育
作為一名教師,看見許多學生對某些事物所表現出的那張張冷漠的面孔,不由得令我隱隱作痛。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忽略情感的培育與滲透造成的后果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筆者認為,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生活化,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人生價值觀,讓學生在美好情感中學習語文,感受生活,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崇高的情感品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應納入到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中來,更是中學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關注學生情感的培育。
一、情感的培養,讓學生接受愉快的情感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喜歡、熱愛語文學科,那整個語文學習的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語文教學工作者要努力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變成一個愉快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在情感升華中獲得水到渠成、揮之不去的穩定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散文,如果以通常的微觀研究、探幽索微的方式去組織教學,便會將這篇美文講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失去欣賞的美學價值。有位優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愉快教學的方法:在學生預習全文后,掛上一幅“荷塘月色圖”,讓學生通過畫面聯想到荷塘上的美景;再讓學生關上課本,聽課文朗誦帶,使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打開想象的翅膀,隨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流水般的月色,若有似無的荷香。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舞女衣裙般的葉子,那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荷花,還有彎彎楊柳的倩影,都給學生留下了無限美好的印象,使學生充分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禮,從中獲取了深刻的、愉快的情感體驗。
語文學科和其它學科比較起來,在對學生進行情趣與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學應當突出體現這一優勢,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為實現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創造便利條件。
二、情感的陶冶,讓學生產生文學藝術的感悟
情感是人性的集中體現,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質中的素質。在培養人、培養人性方面,語文學科應當承載更多的任務。現實中,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高尚人格的養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課文中許多藝術形象,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都是對于社會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惡的揭示,給人以震撼,給人以熏陶?!兑煌腙柎好妗匪枋龅氖悄缸尤嗣鎸ζD難生活而不屈的故事。生活的拮據與艱難并沒有壓垮他們,大年夜里他們“頭碰頭”同吃一碗陽春面。母子三人以赤誠熱烈的心胸去擁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戰,這種頑強不屈的崇高美不正給人以無限的啟迪和無盡的鼓舞嗎?
語文課本中的優秀作品是學生吸取精神的寶藏。《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勸勉,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擔負起民族振興的責任。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郁郁報國情懷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氣慨,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下寒土俱歡顏”的深情呼喚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沉痛吶喊,無不通過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師在傳授這些知識時,要注意調動起自身的情感儲備,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直接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憎恨丑惡東西的情感。
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鑒賞,除分析作者構思的匠心所在、表現方法的運用外,還要重點突出思想情感的共鳴、人文精神的凸起。我們應當關注學生靈魂的凈化,美好心靈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錘煉。
三、情感的釋放,為學生提供開放、創新的空間
情感的釋放,一是體現在閱讀上。閱讀是作家與讀者間的交流,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作品本身,還包括讀者在閱讀接受過程中對它的增補、豐富和創造?!罢f不盡的阿Q”,就體現了讀者的創造與創新。文學作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使他們形成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人格,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開放與創新的空間,給他們討論、辨論及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著意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和能力。
情感的釋放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表達上。把情感調動引入作文教學,從根本上培養學生做人、作文的綜合素質,是當今作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圍繞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調動的原則是培養積極的情感,摒除消極的意識,只要教師善于調動學生情感的積存,學生就能寫出血肉豐滿的文章來。
學生的情感發育與身體發育一樣,需要廣泛地吸取營養。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才能更關心身邊人的遭遇,從而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作者簡介:劉禮義(1957-),男,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中文大專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凼底鄉中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