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格里拉是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其發表于1933年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描寫的人間天堂,是當今社會里一個炙手可熱的商業品牌。香格里拉這個形象誕生于危機和戰亂之中,是19世紀30年代歐洲社會向往美好家園,反思自己,并向中國文明尋找出路的表現。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都能在其間和諧相處的人間樂土,是現代社會反思自己的一面鏡子。總之,香格里拉是一個商業時代里的文化符號。
[關鍵詞]消失的地平線;香格里拉;反思;參照物
一、引言
香格里拉是夢想的代名詞,是東方的伊甸園。從詞源學上講,目前對“香格里拉”一詞的起源大致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香格里拉(Shangri-la)就是香巴拉,佛教中的極樂天堂,另一種則認為香格里拉是古藏語詞,意為“心中的日月”。兩種說法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即是香格里拉象征夢想,幸福,與希望。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消失的地平線》的發表并迅速熱賣。書中,作者把香格里拉描寫成一個讓世人神往的人間天堂。香格里拉這個概念也由此進入了西方人的想象世界。1936—1937年間,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花巨資將該書故事搬上了銀幕。電影這一極富感染力的,立體的藝術形式無疑又使香格里拉這一概念更為世人所知。從此,該詞就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中。人們也開始紛紛探尋這塊樂土的具體地理位置,印度,尼泊爾,中國四川的稻城,云南的迪慶,麗江等地先后拿出了有力的證據說明香格里拉就在該地。1997年,云南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中甸縣改名為香格里拉縣,2004年,云南、四川、西藏三省達成協議,共同開發香格里拉大區。可見,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商業品牌。本文將從《消失的地平線》中的香格里拉形象入手,分析這個概念的文化價值。
二、 香格里拉——一個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
(一)《消失的地平線》故事梗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亞巴斯庫市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的康維即書中的主人公和其他三個西方人一起乘飛機離開,想躲開這個災難。途中遭到一個異族人的劫持,飛機偏離原定航線。途中又發生了意外的故障,飛機被迫降落在滇西北藏區高原上。異族飛行員受傷死亡。四名遇難者受人指引來到一個叫做“香格里拉”的地方。一些日子以后,他們中的兩人選擇留在香格里拉,而另兩人選擇了離開,包括我們的主人公康維。后來,康維想重新回到香格里拉,但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
(二)香格里拉的理想性
書中的香格里拉擁有絕美的自然風光:雪山草甸,麗日藍天。雖然幾乎與世隔絕,香格里拉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卻相當豐富:并擁有中央空調,浴室現代生活設備。香格里拉金礦非常豐富,但人們只是適度的開發它。這里居住著以藏族為主體的多個民族,人們和諧相處。香格里拉人還享有比正常人長幾倍的壽命,80歲的老婦人看起來像16歲的花季少女。寺院還擁有一個很大的讀書館,館藏西方各大語種圖書。此外,這個地方大小事務由香格里拉寺院來掌管,而這個寺院的負責人卻是一個幾百年前來此傳教的基督教徒,如今,他把儒家的中庸之道奉為處理事務的第一原則。
可見,香格里拉美麗,富足,寧靜。人與自然之間,各民族之間都能和諧相處。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塊的樂土的完美亦體現在佛教,基督教,和儒家文化在該地權利機構里的融合。香格里拉是理想的,虛構的,是一個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
三、香格里拉——戰爭與危機的產物
《消失的地平線》的問世與當時歐洲動蕩的社會緊密相連,香格里拉形象是當時處于危機中的歐洲社會反思自己,并追求美好國度的體現。
地理大發現以后,自由主義經濟開始發展。到19世紀,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歐洲的經濟,軍事力量已具有了絕對的優勢。資本主義擴大市場的需要使列強開始侵略其他后進國家,并在其瓜分世界的過程中引起了種種矛盾。而到了20世紀,經過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各大國力量已參差不齊,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導致了一戰的發生。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多,生存環境不斷惡化。1929年到1933年間,歐洲經濟又經歷了空前規模的大危機,全球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減少了三分之一,國際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參見木麗春. (1999). 香格里拉釋迷——洛克與麗江,P172)。德國政壇上,希特勒登臺,大搞種族歧視,迫害猶太人,二次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在戰爭、動亂、失業、屠殺、饑餓、自然環境惡化等背景下,西方知識分子尋求美好的國度,開始反思他們身處的社會,向其他文明尋找出路。他們向往著和平寧靜,和睦友愛,各民族能和諧相處,沒有貧困和饑餓的世界。
從這種角度看,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人間樂土,人間福地的形象,是大戰和危機的產物,是人們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向往美好家園的表現,也是歐洲社會反思自身的產物。
四、香格里拉——遠方的“他者”
(一)香格里拉——異域的“天堂”
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想象的天堂,它為何會落在中國藏區?
據相關資料,希爾頓本人并未到過中國藏區,其塑造香格里拉這個形象的素材一方面是來源于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想象,另一方面則是源于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在滇西北進行長久的觀察后于1924—1931(參見姜智芹, 文學想像與文化利用, P40.)年間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系列文章和圖片。所以,香格里拉形象中美麗的自然景觀如雪山峽谷草甸是作者通過想象對照片等感性素材進行加工,整理得來的。把自己的天堂放在隔山隔水的異域,這自然也與作家本人的浪漫情懷相關。
(二)香格里拉——反觀自身的參照物
香格里拉人與人,人與自然,文化與文化,民族與民族等多層次多角度的和諧則是歐洲社會反思自己的成果,而尊崇中庸之道則更是歐洲反思自己,尊重中國文化的表現。
總的來說,西方思維方式是條分縷析的,二元對立的,在這種思維方式里,人可以征服自然,民族可以征服民族,宗教可以征服宗教,也就更容易引發自然環境惡化,種族歧視等等問題。而中國人卻尊崇中庸之道,尋求一種平衡,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在這種思維方式里,人與自然,不同的民族可以和睦相處。而這種和諧,正是危機中的西方社會所需要的。
當然,香格里拉只是虛幻的,浪漫的人間天堂,并不是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在這里,希爾頓只是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文化想象和文化利用而已。正如要知道自己容貌美丑需要一面鏡子,要看清自己身處的社會的優缺點,也需要一個異于自己的“他者”作為反觀自身的一個參照物。希爾頓只是把約瑟夫·洛克的文章和圖片以及自己對中國尤其是對中國藏區的認識和想象進行重組,塑造了這個“他者”即香格里拉這個人間天堂,以批判危機重重的歐洲社會,表達對“美好家園”的向往,并給自己提供一個審美想象的空間。
五、香格里拉——現代社會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
(一)香格里拉的“優勢”
“天堂”就是一種夢想,這一點“香格里拉”、“伊甸園”、和“桃花源”等是共通的。后兩者久為人知,而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二十世紀才出現的新詞,為何卻更受寵?當然,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以小說,電影等極具感染力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夢想”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除此之外,相對于它的兩個近義詞,香格里拉還具備其他優勢。首先,伊甸園是一個精神的,宗教的天堂,而香格里拉的人們卻享有種種世俗樂趣。其次,桃花源只是一幅小農社會里男耕女織圖,而香格里拉卻有自己的統治者,自己的處世原則,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體系。再次,伊甸園是西方的天堂,桃花源是東方的天堂,而香格里拉卻是一片中西合璧的樂土:由西方的傳教士來治理,所遵循的原則卻是中國的中庸之道,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香格里拉的這些優勢使它擁有了前兩者所有的文化價值,使它更具國際性和“普適性”,并由此擁有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二)香格里拉在現代社會的文化價值
今天,戰爭已不像前幾個世紀那么頻繁,但人類仍面臨著其他許多棘手的問題。首先,人類已擁有巨大的財富,但這財富分布不平衡,有人坐擁上珍海味,有人卻受著饑餓與貧困的折磨;人類擁有驚人的生產力,但這卻使自然環境迅速惡化,人們住進了擁有各種現代生活設備的城市,但各種壓力卻使自殺死亡的人數倍增;人類擁有了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但卻面臨著嚴峻的道德危機和精神危機……
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中西合璧的世俗天堂,它意味著和平、和諧、富足、正義、美麗、適度、秩序、自然、文明、幸福……,體現了人類感性和理性的共同追求,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足夠的能量讓人們去反思今日的生活。
2005年,《香格里拉》雜志創刊,這份雜志旨在以闡述香格里拉為起點,逐步拓展到探討城市文明、信仰、尊嚴、幸福,生存等主題,幫助人們在現代社會中進行自我定位,找到自我生活中的和諧。這份雜志的出現即是香格里拉這個概念文化能量爆發的一個生動的例子。由此,香格里拉也就成了反觀現代文明的一面鏡子。
六、結論
總之,在《消失的地平線》里,希爾頓基于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想象,塑造了“香格里拉”這個人間天堂的形象。這個形象誕生是西方社會反思自己的成果。而香格里拉作為一個中西合璧的人間天堂,在當今社會里仍有著很大的文化價值,可以當作現代文明反思自身的一面鏡子。
香格里拉這個天堂形象的核心在于和諧,富足。在物質生活也非常豐富的今天,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人的內心等多個層面上的和諧,卻成為了一個日益凸顯的難題。社會不斷發展,各個時代的人,同一時代不同個體對于幸福的定義和具體要求往往不同。小說的香格里拉這個具體形象也有落伍,失去其商業價值的一天,但香格里拉作為一個“夢想”的象征,它將持續擁有自己的文化價值,因為人類永遠需要面對理想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沖突,追求社會生活中各個層面的和諧,永遠需要一個“夢想”來作為前行的力量,一個完美的“他者”來扮演反觀自己,批判自己的一面鏡子。
參考文獻:
[1]JamesHilton,1933,Lost Horizon [M],Summersdale Publishers.
[2]姜智芹,2005,文學想象與文化利用——英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40。
[3]木麗春,1999,香格里拉釋迷——洛克與麗江[M],香港昆侖制作公司,P10。
[4]湯世杰,2000 夢幻高原——詹姆斯·希爾頓與香格里拉[M], 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和燦欣(1984-),女,云南麗江人,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